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更多封面
首页 > 职工天地 > 人物写真

火箭点火主刀手 匠心铸就航天梦——记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海涛

发布时间:2024-04-26 来源:

  在闪耀的机床灯映照下,一排排身着“航天科工蓝”的身影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机床轰鸣声中铁屑飞溅,一件件加工完成的零件整齐的摆放在产品托架上,宛如精神抖擞的士兵,整装待发......

  我们的主人公洪海涛,一如往日俯身在机床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紧盯着工件。正是他,201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组采访和报道,代表航天一线普通职工,讲述他们朴素而感人的奋斗故事,向全国人民展现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执著坚守与无私奉献




  向阳生长 矢志不渝


  洪海涛毕业后就进入红岗公司工作,至今已经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作了近三十年。他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写的是1970年4月24日六院人欢庆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的故事。工人们在发动机出厂那天,像欢送自己的孩子一样依依不舍,每个人都爱抚地摸了一下,心想:“这可是咱们中国工人的手印,说什么也得上天,给中国工人阶级争口气,给中国人争口气!”每读到这儿,洪海涛就有一股热血的冲动,就想一刻也不停地把手里的产品干出来,为航天事业也献上自己的“手印”。

  在航天报国的道路上,洪海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实干献忠心,用苦干争先锋,终于在2003年通过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更加激发了洪海涛作标杆、当模范的前进动力。洪海涛决心干好每件产品,做好每项工作,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航天事业“搬好砖、砌好墙”。基于他的各种优秀表现,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于2021年成功当选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党代表。


  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


  在《大国工匠》节目中,洪海涛展示的“车削鲜鸡蛋”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这个绝活的难点在于鲜鸡蛋的形状不规则、蛋壳易碎,装夹的力度不易掌握,完全靠手感。切削过程中鲜鸡蛋内的薄膜稍有损伤就会破裂,致使蛋液流出。只见他拿起鸡蛋轻轻地装卡在三爪上,抬起手柄启动车床,左右手轮番进刀,鸡蛋皮掉下来,鸡蛋液点滴未漏,切下的蛋壳直径大于20mm,整个过程堪称完美。

  这项绝技绝活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洪海涛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背后的故事。在某重点型号火箭发动机生产中,他主要承担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核心零部件保险机构的加工任务,整个工件只有拳头大小,结构十分复杂,特别是其间的点火孔仅黄豆粒大小,加工完成后要求与装配面必须90%以上完全贴合,才能正常完成点火,是工艺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倍感"挠头"的问题工件。

  反复研究、努力吃透工艺文件后,洪海涛发现完成加工不但需要高精度的机床,还需要操作者有着敏锐的眼力和手感,超强的“走刀”稳定性与准确性。偶尔的灵光一现,家中的鸡蛋成为他的目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从熟鸡蛋到生鸡蛋,从徒手装夹到全包覆软爪,从刀具设计到加工参数,无数次尝试磨练手眼配合,洪海涛用自己的“笨功夫”,追求极致完美,达到“人机合一”,最终完美解决了这一加工技术难题,保证了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核心零部件保险机构的顺利交付。

  同时,洪海涛总结出的“五勤”工作法也为此广为人知,即腿勤、嘴勤、脑勤、手勤、眼勤。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勤奋可以练就好技能。因为突出的工作业绩和高超的加工技艺,洪海涛被同事们亲切的称为“火箭点火主刀手”。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谋一行就要钻一行”。航天产品往往就代表着“高精尖”、高标准、高品质,随着高新材料、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作为一线操作人员,“动手”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动脑”的能力更加突显出来。洪海涛自入职以来养成的工作韧劲和善于动脑、勇于钻研的良好习惯,不断帮助他开拓创新,始终引领在众人前列。

  某特殊结构型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属于薄壁旋压件,最薄处壁厚不到1mm,最厚处不到3mm,长径比大于24:1,材料为超强合金钢,车削加工时容易产生椭圆、变弧、波纹等不规则变形,造成产品超差报废。洪海涛结合自己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经过研究分析和反复试验,自创“三三旋转找正法”并得到推广使用,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节约成本近40余万元/年。

  某型号火箭发动机封头零部件工艺难点多,加工公差必须控制在0.016毫米以内,仅为头发丝的四分之一,靠传统方法加工合格率低、效率低。为了把这个活干得又快又好,洪海涛再次啃起图纸,寻找问题突破口,不停地画工装,在脑子里不断模拟加工方案,像是魔怔了一样。经过数个日夜地反复推敲和不断尝试,终于设计出了专用工装,使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翻了4倍。

  某型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壁厚0.68mm,加工带公差最小只有0.03mm,一直是生产中的瓶颈和短线。洪海涛利用等直径全包容软爪的加工原理,进一步提高软爪的制造精度,使工件夹紧力更加均匀一致,增加零件的刚性,避免装夹变形,解决了切削加工中的变形问题。同时,设计制造了2套等尺寸粗车工装,优化刀具角度、转速、进给量等加工参数,进一步减少切削震动,提高加工精度,产品合格率从不足80%提高到100%,提高生产效率3倍以上。

  在加工某型号特急生产任务铝试片时,装夹部位只有2mm,传统的“四爪找正”加工方法同轴度和平行度不稳定,断续车削造成产品很容易变形,生产周期无法保证。洪海涛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设计“镶嵌工装法”,单件产品从装夹、找正到车削、拆卸的整套加工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1分钟,同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把工作当乐趣,就会越干越有劲。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断追求完美,才是真正的工匠。”当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思考与创新成为工作中的一种习惯时,许多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近年来,洪海涛自行设计制造工艺装备10多种,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问题。在钛合金、超高强度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车削,以及在薄壁件、细长轴、特种螺纹、多头蜗杆等加工难度大的零部件车削加工中摸索出了许多绝技绝活。




  工匠精神 代代相传


  “我们的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多远。心在哪里,担当就在哪里;担当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这是洪海涛的师傅,把“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的功勋“航一代”、集团公司首批特级技师刘孝义对洪海涛的谆谆教导,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他。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多项荣誉加身,也有很多社会企业高薪聘请他加入。说不动心是假的,但他依然选择留下来,因为他依恋着日夜陪伴的机床,热爱着航天事业这片热土。他要像师傅当年悉心培养自己那样,努力做好“传、帮、带”,把技术技能传承到下一代“航天人”的身上,让工匠精神在航天战线上薪火相传。

  多年来,洪海涛将加工经验和技术技能手把手教给徒弟们,年轻职工只要找到他,他都毫无保留的讲解加工技巧、分享加工经验,把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去。他所带的5个徒弟中,2名已经成为高级技师,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1人今年获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甚至他的儿子也在长期的熏陶影响下,立志像他一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添彩!

  他还利用社会活动机会,主动与各大院校建立联系,传授加工技术,宣扬航天精神、工匠精神。2018年,洪海涛被内蒙古机电学院聘为名誉教授并成立“洪海涛大国工匠工作室”,致力于车削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和在校学生技能培训,累计线下教授2000余人,线上教授5500余人,培训学员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很多优秀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加入航天事业,在树立航天企业形象的同时,为企业后备人才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2022年4月27日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2022年7月24日,参加在包头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大国工匠进企业事迹宣讲,并现场表演绝技绝活,在车床上车削生鸡蛋,得到了一致好评,新华网线上观看超过500万人次。正如总书记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的贺信中指出广大劳动群众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9月2日,洪海涛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办的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国工匠和工匠人才一同展现风采、分享经验、切磋技艺、提升素质;9月29日,参加了在山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举办的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创新交流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航天人,虽然远离城市、默默无闻,但看到我们国家航天事业不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心中满是光荣和自豪。我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为国家航天科技生产制造领域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新的征程上,洪海涛依然充满韧劲、满怀激情、努力前行!

图片9.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