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鲁锭,蒙古语意为“矛”“长枪”“战旗”。在美丽的草原,流传着关于长生天赐予的神矛苏鲁锭与手握苏鲁锭图案出生的成吉思汗并肩作战、所向披靡的种种传说。如今,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代表着至高无上。
在呼和浩特就有这样一个苏鲁锭,它虽刚刚起步,却已经拥有3项国家专利,并在201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它突破技艺,大胆革新,将文化融入艺术,将传统结合现代,在创新传承与大力推广蒙元文化的道路上,放眼世界,一路向前。它就是呼和浩特市苏鲁锭皮业有限责任公司苏鲁锭职工创新工作室。
“仅有传承保护的传统文化,是文物,是历史。只有创新传承,才能使生命延续,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进入中国代表文化。”苏鲁锭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陈小燕说。
“蒙元文化产品,应该走出去!”
蒙元文化既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西域文化的精髓,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内蒙古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还是传统礼仪、民间艺术,都有着浓郁的草原特色。
这其中,蒙古族皮画艺术就是一个充满地域风情、源远流长的艺术门类。它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是植根于草原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袤草原,凝聚着草原人民的聪明智慧,极具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
但是传统皮画在漫长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局限性,面积大、重量沉,只能平铺不能卷曲,着实不易携带。陈小燕举例说,曾经一幅代表内蒙古献礼的作品,需要6名身材魁梧的警卫合作才能抬上舞台。那一刻她切实意识到,要想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必须进行技术的革新与突破。“虽然没有经验方法可以参考借鉴,但是心中有一个目标:必须让皮画卷起来!”陈小燕笃定地说。
把皮革变成工艺品,已经并非易事,再加上要进行技术上的突破,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仅在选择原料方面,就大有文章。皮面既要柔软,又不能失去纤维韧性,更不能有丝毫伤痕。在皮画创作过程中,需要融合鞣制、打版、绘画、雕刻、染色、打孔、抛光、打磨、半浮雕凹凸处理等多种艺术及工艺手法,再加上压痕揉色、绘制定型、编缝起鼓、填充塑形等工序,粗略计算,一件皮画需要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陈小燕说:“在创作的半年中,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可能就是出于一个信念吧,蒙元文化产品要走出去,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喜爱它的人,都能顺利把它带走。”
当大型皮轴画《天骄图》创作完成时,大家喜极而泣。“高兴啊!这可是皮画史上第一张能卷起来的作品!皮画再也不需要‘负重前行’啦!”参与创作的创新工作室成员激动地表述着。
“记忆有一种隔离,想要传承就要打破它。”
在苏鲁锭的品牌墙上,艺术地呈现着“活态传承”“生态保护”“民族”“创意”等词汇。“传承和创新一直都是我们的核心词。”陈小燕介绍道,“传承,‘承’是基础,‘传’是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代人之间都会有一种记忆隔离。传统工艺要想真正传承下去,就得创新,打破这种隔离。”
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研学旅游”的设想。陈小燕像是找到了知音,她大胆地提出:皮画的传承就从娃娃抓起!于是,苏鲁锭职工创新工作室经过策划研究,于2014年创造性地将设计开发的皮画、皮雕作品标准化,形成研学旅游、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活动。在120分钟的培训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并实践蒙古包、勒勒车、蒙古皮画、蒙古服饰的制作技艺,参观地上可视化工厂、地下草原工艺发展史,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的冲击,享受民族文化的奇趣。
活动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区内中小学生的广泛参与。截至目前,苏鲁锭职工创新工作室已接待5万多名中小学生。随着需求的增加,“研学旅游”又衍生出了区外“亲子游”“祖孙游”“国际游”等系列项目。“我感到欣慰的是,游客离去时脸上洋溢着对草原文化的眷恋和痴迷。合理地利用和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了第二次生命力,这就是开展研学旅游的真正意义。”陈小燕说。
肩负民族文化使命的苏鲁锭,在传承的道路不遗余力地前进着。在陈小燕看来,教育界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因此,陈小燕汇总内蒙古民族皮革艺术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编制系列教材,开展走入校园做讲座、青年教师实践传承培训、大学生孵化基地等项目。对此,陈小燕有她自己的理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属于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走出深巷,让大众了解它,接受它。”
2011年,陈小燕带领苏鲁锭职工创新工作室设计的《梦回远古》皮雕艺术花瓶获得国家旅游局“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2015年,《阴山岩语》箱包系列再度荣获金奖;2017年,首次以宗教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佛心》系列皮雕艺术箱包,又一次斩获该奖项。不仅如此,中国十强旅游商品设计师、内蒙古旅游智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外事赠礼设计师等诸多头衔也纷至沓来。有人说,陈小燕已经拿奖拿到手软。陈小燕调侃式的回应道:“拿奖,我怎么会手软?拿的奖越多,皮画艺术获得的关注就会越多,这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可是莫大的支持呢。”她顿了顿,收起笑容,继而说:“非遗传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我们还差很多。对于苏鲁锭创新工作室而言,穷其一生的追求就是用创新性的技术赋予工艺品灵性与魅力,讲好游牧故事,阐述好内蒙古特色,把民族符号传播到世界各地。”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或许每一个皮画艺人,都是在画自己的人生,也在画着历史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