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疆,寒意渐浓,但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却如烈火般炽热。在呼和浩特的智能制造车间,机械臂与工人协同作业,精准完成每一道工序;在包头的稀土产业园,技术骨干们正攻克新材料研发难关;在鄂尔多斯的能源基地,产业工人坚守岗位,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在锡林郭勒的绿色矿山,现代化装备轰鸣作响,奏响生态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和谐乐章。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领域,千千万万产业工人以奋斗为笔、以技能为墨,在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着动人篇章。
自治区总工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牵引,聚焦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重点任务,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推动产改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纵深发展,全力锻造新时代一流产业工人大军,汇聚起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立心铸魂,筑牢精神高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前进的动力。自治区各级工会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摆在产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载体、丰富形式,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产业工人头脑,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让产业工人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念、在精神感召中勇毅前行。
自治区各级工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产业工人日常学习和生产实践,通过“大思政课”、专题宣讲、文化浸润等多种形式,引导产业工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包头市总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包头篇”示范性授课,570余名工会干部、150余名劳模工匠走进企业、机关、校园、党校、社区(农村),用接地气的语言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覆盖职工92万人次。乌拉特中旗总工会实施“十百千万”鸿雁思政学堂扩面提质工程,组织思政课教师、劳模工匠、工会骨干组成宣讲队伍,开展“六进”活动,每年“送教上门”100场,思政课总量达到1000场,受益职工1万人以上,将党性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职工素质培训全过程。
劳模宣讲是思想引领的鲜活载体,榜样力量是最动人的精神教材。各级工会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生产一线,讲述奋斗故事、分享成长感悟,让产业工人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2025年上半年开展主题宣传活动24场,覆盖7000余人次;依托融媒体平台播出《劳动者风采》8期,营造崇尚劳动、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内蒙古太西煤集团公司工会特邀全国劳模郭晋龙开展《只要你努力,工人也能成专家》的专题宣讲,以“工匠思政课”形式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北疆职工乌兰牧骑以文艺为媒,成为思想引领的流动阵地。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组建职工宣讲团,开展“暖城职工乌兰牧骑”宣演、志愿服务560余场,覆盖职工6万余人次,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改革政策。乌海市海勃湾区总工会邀请北疆职工乌兰牧骑慰问演出4场,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
包头市总工会成立17支“劳模工匠助企行”市级服务队和10支旗县级服务队深入一线宣讲
精技强能,畅通成才渠道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身之本,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自治区各级工会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以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目标,不断完善技能形成机制,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让产业工人在勤学苦练中提升本领,在创新创造中实现价值。
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夯实技能提升基础。各级工会、企业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培训,有效提升了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对接首府“六大产业集群”需求,实施“技能呼和浩特行动”,借助工匠学院、职业院校等开展补贴性培训,2025年已培训1.25万人次;建成6个工匠学院、3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建280家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包头市总工会建设“1+5+10+N”工匠学院体系,即1个包头市工匠学院联盟、5家内蒙古工匠学院、10个旗县区职工技能实训基地和N家特色产业(企业)工匠学院,举办全市工会系统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班与劳模工匠训练营10期。鄂尔多斯市建成自治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技能大师工作17个、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10家,成立鄂尔多斯工人科技大学,开展技能提升培训3.3万余人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各地积极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高校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东荣大学,与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专升本”学历提升项目,与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新型学徒制”合作,推行“课堂+车间”双元模式,年均输送技能人才80余名。内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企业牵头、工会主力、院校支撑”的创新机制,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让产业工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劳动和技能竞赛成为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干”的良好局面。赤峰市总工会围绕5个千亿级产业链条,构建“十大赛道”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确定市级竞赛45项122个工种,累计投入320万元,参赛职工4500余人,覆盖职工达32万余人次。锡林郭勒盟承办自治区露天采剥机械电修工、露天采矿工等职业技能比赛,组织开展26个工种的全盟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带动7.8万余人次参赛。通过竞赛,一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有效激发了广大产业工人钻研技术、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创效机制为产业工人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内蒙古电力集团2025年举办专业技能精研、技能大师砺锋等六大类731个培训班,投入技能培训经费9700万元,占总经费比例超65%;实施“新八级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评定专家人才超900人。北重集团组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承担攻关课题和技术改造任务95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8项,截至目前,公司共征集合理化建议24692条,节创价值3291.7万元。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建成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获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57项,创造经济价值超1.5亿元。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联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93件。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众多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也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让产业工人更有奔头。各地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职业发展机制,让产业工人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发展意愿选择职业路径。包头市在全区首建全方位服务技术工人“一体化”政策体系,首推“新八级工”制度模式,首批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管理、技术、技能职业发展机制,近3年累计晋升技术员28人、助理工程师35人、中级工程师16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19人、技师23人、高级技师5人。通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让产业工人看到了成长前景、感受到了职业尊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职工技能
维权服务,激发劳动活力
权益有保障,干事有劲头。自治区各级工会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作为产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维权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强化保障措施,让产业工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维权机制,筑牢权益保障防线。各地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集体协商提质增效,有效维护了产业工人的劳动经济权益。通辽市深化“法院+工会+人社”诉裁调联动机制,帮助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8.95万元;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深入200余家企业指导集体协商工作。通过健全维权机制,有效化解了劳动关系矛盾,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完善民主管理,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锡林郭勒盟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监事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百人以上已建会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保持在86%以上。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高质量召开职代会审议重大事项,职工提案办理满意度连续3年达100%;率先打通优秀劳务工入党入会渠道,从源头守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保障了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产业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产业工人生活品质。各地持续推进服务阵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产业工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服务。工会驿站成为产业工人身边的“暖心港湾”,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已建成工会驿站488家,其中,全国工会最美驿站22家、全区工会最美驿站19家,24小时无人值守工会驿站36家。职工疗休养、健康体检等福利政策让产业工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呼和浩特市各级工会已累计组织职工疗休养活动45批次,服务职工1710人。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每年为员工免费体检1次,不定期为女员工开展“两癌”筛查,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
关爱帮扶解困,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各地工会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体系,精准识别困难职工,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通辽市总工会在“送温暖”活动中走访慰问职工1.16万人,开展“送清凉”活动惠及职工1.2万人,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覆盖职工12.96万人。乌兰浩特市总工会大力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参互单位共有233家、13416人次;女性馨康互助保障163家、5155人次。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公司打造“1323”帮扶模式,即1项地方政策、3项保险机制、2项救助基金、3项输血造血措施,实现帮扶困难职工家庭动态清零。
文化服务赋能,丰富产业工人精神生活。各地注重满足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职工之家、职工书屋、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产业工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内蒙古经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入94万元改善劳动防护,组织健康体检,建成职工活动室、职工之家、女职工休息哺乳室、体育场馆、职工图书馆等,常态化组织文体活动。乌海市海勃湾区总工会举办职工自行车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156场,展现了职工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效缓解了产业工人的工作压力,增进了团队凝聚力,营造了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内蒙古经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推进集体协商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擘画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产业工人挺立时代潮头、创造辉煌成就提供了广阔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治区总工会将持续推进富有北疆特色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工人力量”。
(王瑞波)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