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比城墙更伟大的,是墙洞

发布时间:2025-05-04 来源:道中华
  宁夏东南部,萋萋枯草、漫漫黄沙深处,有不少断断续续的长城遗迹若隐若现。谈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湮灭于黄土的血色权谋。
 
▲宁夏中卫长城遗址(图片来源:新华网)
 
  战国时代,盘踞西北的义渠戎国屡屡袭扰秦国后方,为消除边患,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以智谋破局——她与义渠王周旋多年,甚至诞下两子以安其心。待时机成熟,这位被后世演绎为《芈月传》主角的铁腕太后,在甘泉宫设局诛杀义渠王,随后秦军横扫陇西,彻底平定义渠。
  《史记》用短短几十字纪录了这段往事:“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正是宁夏境内最早长城的修筑缘起。
 
▲《芈月传》中的芈月(图片来源:电视剧照)
 
  这道战国长城纵贯陇西(今甘肃东部)、北地(宁夏东南部)、上郡(今陕西北部)三郡,历经两千余年风雨,其夯土墙体大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宁夏固原境内约二百里残垣保存较为完整,其断续相连的城障与烽燧,构成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且连续延伸最长的战国长城遗存。
  人工天险总在关山险隘处拔地而起,而宁夏自古便是“关中屏障,河陇咽喉”,所以自战国至明代,秦、汉、隋、唐、宋、明六朝接力在此构筑边墙。
  一千五百公里长城遗存如年轮层叠,战国夯土、秦汉堑壕、隋唐烽燧、宋明砖堡形制各异,堪称"长城建筑艺术博物馆"。循着宁夏长城的蜿蜒曲线,我们将触摸这道军事屏障背后更深邃的文明意蕴。

(一)被人忽视的长城“暗门”
 
  修建长城的初衷当然是隔离敌我,但若仅仅如此,就解释不了为什么长城沿线要设立200多座关口,为南北交通留下通道。
  城墙凡与道路交叉,都要修一暗门,使道路从暗门通过。宁夏东边墙属东西向长城,但并不阻碍南北交通,原因就在暗门。
 
▲长城暗门(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早期暗门的灵感或来自于《墨子·备突》篇中的突门,面向敌军的一侧砌砖伪装,而面向己方的一侧为空心。敌兵在外侧一时无法分辨门的位置,而己方可以如同鸡蛋破壳般破墙而出,实施突袭。
  明军中有一个特殊兵种,名叫“夜不收”,专司哨探、塘报。他们常年来往于长城内外,每当得到重要情报,就要从暗门返回报告。
  “夜不收”们须经过严格审验才能出入,“每次出边,必给号票……返报必由暗门验实放入,毋容私自入城及家口不时近边、供馈传泄”。
 
▲夜不收(图片来源:《夜不收》剧照)
 
  到了隆庆年间,明朝与蒙古达成封贡互市协议,暗门的军事用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长城沿线大开边市,暗门作为贸易口岸,成了马市建筑的标准配置。
  一般来说,长城马市通常是由马市堡、暗门、验虏台、瓮城等设施组成,用以管控弹压市场内潜在的抢市、骚乱行为。
  直到清代,“节使经临、属国职贡、过往信宿,路由暗门,商旅亦接踵往来,遂成孔道。”足见暗门维护长城南北双方经济交流秩序的功能依旧存在。
 
(二)宁夏长城——农牧对话的前沿
 
  西周以降,中国大地生长出两条文明脉络:黄河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先民们开垦阡陌、修造水渠,春播粟麦秋收稻菽;阴山以北的广袤高地难以发展稳定农业,牧人们驱赶牛羊追逐水草,在马背上建立起流动的部落联盟。
  这道横贯万里的长城,既是骏马与耕牛的分野,也是毛毡与丝绸的交汇。它用夯土与砖石将两种生存法则焊接在一起,让对峙转化为对话。中原的草药、金属制品、茶叶丝绸流向北方,北方的马匹、耕畜等也进入中原。
  明代诗人穆文熙在诗中写道:“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这里的市场不仅指茶马互市、榷场贸易等官市,也有民间自发的民市、月市、小市等。
 
▲一条长城分隔农牧(图片来源:银川市旅游局供图)
 
  当清朝实现了“长城内外皆一家”,长城的军事意义消退,但其文化基因仍在延续。张家口的晋商不再需要镖局护卫,蒙古驼队可直抵天山北麓的粮市,江南丝绸与草原皮货在烽火台见证下自由流转,不仅使边疆人口百年激增数倍,更让“华夷之防”化为多民族共生共市的沃土。
  我们记忆中的长城常定格在烽火狼烟的悲壮,却遗忘了它作为文明纽带的主旋律。从周幽王烽火到隆庆和议,这道屏障始终具有双重性格:既是《义勇军进行曲》中“血肉长城”的刚毅,也是茶马互市里“胡汉一家”的温情。若以两千年为尺度丈量,后者才是它更持久的面容。
  毛泽东主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豪情,陆游则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怀。似乎秦人搬运一块块巨石就在眼前,似乎南北大战一声声金戈碰撞就在耳边。
  世人印象中的长城多是北京八达岭那种砖石结构,但宁夏用夯土石块铸造的城墙更有岁月沧桑。长城不语,守护着南北两侧的人们,守护着这个五千年流转不绝的文明。
 
▲宁夏的夯土长城(图片来源:银川市旅游局供图)
 
  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即便是坚不可摧的长城也会被时间刻下印记。两千多年的风沙让大部分城墙逐渐崩塌,但每一处残存的垛口仍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边界从不在山河之间,人们早已学会把差异酿成共生的智慧。
  (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组)
  来源:道中华
 
  责任编辑:吾日晗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