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华·东北篇之②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长恨歌》中的“金步摇”描画着杨贵妃的美丽华贵,也见证着她和唐明皇李隆基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为中国传统首饰的步摇,其名称源于佩戴者行走时,饰品上的垂坠部分随之摇曳。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南朝才女沈满愿的《咏步摇花》,把当时佩戴珠宝首饰的美丽女子走路时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步摇与“花颜”,动静相宜,美好又“养眼”。
然而,步摇并非古代女性的专属。在中国古代,骁勇善战的北方民族同样钟爱步摇,将其视为美的象征,甚至作为自己的族名(想不到吧?)。
步摇的美,跨越了性别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电视剧中的步摇形象。(资料图)
01“步摇”与“慕容”
说到慕容鲜卑,人们脑海中恐怕会立刻浮现金庸笔下那风度翩翩、武功盖世的燕国王族后裔“慕容公子”。
与东方不败、西门吹雪等小说中的复姓一样,慕容**,一听就是一个既优雅又有大侠风范的名字。
但“慕容”的来历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上崛起于辽东地区,在公元4世纪雄踞中国北方的主要政治势力之一。
而慕容姓氏的由来,竟来源于一个小小的头饰。
电视剧《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图片来源:豆瓣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西地区生活着一支以勇武著称的游牧民族,其中有位名叫莫护跋的首领。他带领部落定居在棘城(今辽宁朝阳)的北边。
当时,汉人中流行戴一种叫作“步摇冠”的华丽帽子,走路时帽上的饰品随步伐摇曳生姿,格外引人注目。
莫护跋被“步摇冠”吸引,认为这种帽子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和品位,于是开始佩戴,并梳上相配的发型。时间久了,部落成员见到他也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为“步摇”。
由于古鲜卑语中“步摇”和“慕容”读音相近,久而久之,莫护跋就被喊作“慕容”,部落的名字也变成了“慕容”,其后代干脆以“慕容”为姓。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慕容智墓出土翼兽纹、凤纹锦半臂。吐谷浑是鲜卑的一个分支,慕容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鲜卑的慕容部。(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慕容氏族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一个姓氏的起源,还反映了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
随着慕容氏族所统治的北方部落与中原文化接触加深,“敛发袭冠”的步摇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文化中,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
当一个游牧部落首领开始重视姓氏,并注意用服饰将自己与其他游牧部落区别开时,通常意味着这个部落有更高的文化和政治追求。
02慕容部落的崛起
三国时期,曹操远征乌桓,控制了辽西,并将乌桓内迁至华北地区。原本在西辽河草原游牧的慕容鲜卑,在首领莫护跋的率领下,顺势进入辽西地区。
当司马懿攻灭辽东公孙氏时,莫护跋因站队得当,被封为率义王,正式获得了在辽西游牧的权利。
公元285年,莫护跋的重孙慕容廆在内部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慕容鲜卑新一代首领。
慕容廆AI形象图。
西晋“八王之乱”的动荡局势为慕容鲜卑提供了崛起的机会。慕容廆迅速占据了旧辽西的“大棘城”,以此为政治中心,并开始仿效中原的制度和礼法建立统治。
原本以游牧为生的鲜卑人,开始向当地的汉人学习农耕技术,甚至在辽西百姓遭遇灾害时开仓赈灾。
公元304年,刘渊自立为王。在这一背景下,慕容廆于307年顺势自称“大单于”。然而,与刘渊打出的“复汉反晋”的旗帜不同,慕容廆高举“勤王杖义”的大旗。
西晋时期的鲜卑慕容部。(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时,塞外的部落不断入塞劫掠百姓,而晋朝地方官员又无力阻止。慕容廆主动承担起保境安民的重任,这一策略迅速为其赢得了民心。
就这样,慕容鲜卑不仅吞并了几支入塞劫掠的鲜卑部落,还将自己的声望从辽西扩张到整个平州地区(大致覆盖了今天的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平州鲜卑”。
在慕容鲜卑崛起的过程中,最初的步摇冠也逐渐成为其身份标识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并在不断传播与演变中,与中原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区域展开广泛交流。
03“步摇”摇曳间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居住环境的原因,鲜卑人认为树冠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故其冠饰造型多以植物形态为主,体现了对自然的尊崇。
在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后,慕容鲜卑有了自己的“鲜卑式步摇冠”。据《晋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可见这一“时尚单品”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当时贵族阶层流行一种金质冠饰,以花树状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而成,为慕容鲜卑所特有,不同于中原地区流行的妇女所戴发饰“垂珠步摇”。
出土辽宁省北票市房身村的“花树状金步摇”,即为这一金光灿烂、摇曳生姿的金步摇的代表。
晋(前燕)花树状金步摇,高27.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花树状金步摇”分枝呈扇形放射状,从矩形“山题”(步摇冠的基座)的中间作凸脊,以它为轴心,一分为二,对称镂刻卷叶形纹饰。
山题上沿正中央延伸出一条主干,与凸脊连接,周围发散着几十根树枝,形成树冠。分枝更靠近底部,枝间用细绳穿串成若干小圆珠状,摇叶造型呈卵形,顶端尖而基部宽大,其上由多片金叶悬缀而成。
花叶相间,栩栩如生。女子将其插在云髻间,微微挪步,即珠摇玉动,别有一番韵味。
“花树状金步摇”细节。(图片截取自视频《花树状金步摇:一树花开 万束光来》)
电视剧《度华年》中的步摇头饰。(图片来源:豆瓣网)
随着与中原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制作工艺的精进,慕容鲜卑巧妙地将牛、马、鹿等形象融入山题设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步摇冠。
牛作为“六畜”之首,是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而鹿和马则是鲜卑人所崇尚的图腾。当这些元素相互结合,便碰撞出全新的步摇形象。牛头鹿角形金步摇的出现,就展现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图片来源:《如果国宝会说话》)
步摇冠形象逐渐由树演变成畜,是北方民族经济生产方式在首饰文化中的一种体现。
在发间轻轻摇曳的步摇冠,其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跨越千里,展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
在欧洲顿河下游的一个女王墓中,曾出土了一件由两簇金树缀有金叶的“金冠”。而在阿富汗北部金丘大月氏墓群,也曾出土过树木状金叶步摇与金质步摇冠。这些文物都与鲜卑步摇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阿富汗巴尔甘大月氏墓葬出土的黄金王冠。(图片来源:《如果国宝会说话》)
经考证,这片“金叶”构件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逐渐扩散传播的。沿线的民族接纳了这一元素,并对其加以改造,将其融入各自的首饰之中。
“步摇”不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装饰品,已然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它提醒我们,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更应珍视这些承载着深厚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道中华
责任编辑:刘旭亮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