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 中美网友“对账”:文明对话共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网络实验

发布时间:2025-01-27 来源:道中华

  前段时间,美国“TikTok难民”涌入中国社交应用小红书的新闻刷屏网络。平台上的中美网友围绕宠物、家居、美妆、美食、旅行等话题互动交流,十分热闹,外国网友们盛赞:中国网友太热情友好了!

  但真正“震撼”到这些外国网民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几乎在“TikTok难民”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古丽米娜以库木吐喇石窟为背景创作的舞蹈短片《龟兹》,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TikTok难民”入住小红书,第一眼看到龟兹舞,惊呆了。《龟兹》一度成为#tiktokrefugee#话题热度最高的内容。截至目前,舞蹈短片《龟兹》的先导片、片段、完整版的点赞量已经超过30万,评论数当天破万。

 

小红书上发布的《龟兹》舞蹈短片,获得广大中外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时代交织的当下,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展开。舞蹈短片《龟兹》的火爆出圈绝非偶然,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彰显。小红书的火爆背后,是跨国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具有蓬勃前景的生动例证。

  这不仅揭示了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的崭新趋势,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紧密相连。这种跨越国界的互动,让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对账”,取其精华、去其误解,最终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走向共生共荣。


01社交传播新现象:“小红书”引发的文化交流浪潮

  

  1月10日,以龟兹壁画艺术形象为动作依据创作的舞蹈短片《龟兹》在“道中华”文宣平台重磅推出,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惊艳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万千网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随着美国“TikTok难民”大量涌入中国社交应用小红书,该短片更是引起海外网友的极大兴趣,一度成为置顶推荐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手舞足蹈间,我们成为“同一个人”。在舞蹈短片《龟兹》中,古丽米娜灵动的身姿与壁画光影完美融合,生动展现出古代西域文化的神秘与瑰丽。其仙袂飘飘的行者形象,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代西域风情。




1月10日,“道中华”在小红书发布的龟兹短片和切片截图。

  与《龟兹》一样,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受到了外国网友的欢迎。这绝非仅仅是一场舞蹈表演的成功。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呈现的典范,通过艺术形式将丝路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引发了广泛共鸣,彰显出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
  从《龟兹》在小红书上吸引全球目光,到中美网友在平台上的深度“对账”,这一系列文化传播与文明对话的行为,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通过文化交流,打破了文化隔阂,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外国网友在《龟兹》舞蹈视频下留言。

  中美网友在小红书展开的大对账,看似偶然,实则反映出两国在信息传播上长期存在的误解与偏差,以及民众渴望真实了解对方的强烈意愿。通过这种 “对账” 式的交流,两国网友能够分享各自观点、事实和经历,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

02以史为证:传递真实中国,深化世界认知

  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真实历史的传递至关重要。中华历史犹如一本厚重账本,记录着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受到各国网友热捧的《龟兹》,便是中华历史新疆篇章中的一页艺术化呈现。


龟兹古城遗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龟兹位于今天新疆库车,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东西方文明在此地交汇、融合,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龟兹的历史和文化,也正是新疆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重要部分的实证。
  在新疆问题上,中国网友凭借确凿的历史资料,向世界网友清晰呈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龟兹是西域诸国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地区之一。(图片来源:纪录片《丝路故事》截图)

  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就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元朝在新疆地区设立别失八里、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等军政管理机构……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治理。
  1884 年,新疆正式建省。从各朝代对新疆持续且有效的治理,到新疆在各民族共同建设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这些历史脉络与发展成就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篇章。
  这种基于历史事实的文化传播,有力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为各国友好关系的稳固发展筑牢民间根基。


汉代西域都护府。(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03珍视历史传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

  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能让我们铭记先辈的智慧与贡献,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温故知新中,我们能看到中华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文化传承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面对外来挑战时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
  然而,一些个人和团体以学术之名,炮制出历史虚无主义史观,通过歪曲、否定历史事实,企图割裂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这种错误观点不仅混淆历史概念,更是对历史的亵渎。我们必须通过传播真实历史知识等方式,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性和尊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官网)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编纂工作,已完成 120 万字《简史》,并推进 12 卷全史编写;各地完成大量史料汇编和精编工作。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统编教材送进高校校园,从学术研究、教育普及等多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 “新账本”。
  “新账本” 系统梳理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能够让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从而减少民族隔阂,增进民族团结。在高校推广相关教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珍视与传承,以及对虚假历史的坚决抵制,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2024年12月4日,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期间,“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举办现场。(资料图)

  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小红书以及其他全球化平台上发生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反映出全球民众对合作、理解与共同价值的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这与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展、交流的愿望相契合。
  在未来,我们需在各个领域持续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深入挖掘更多像《龟兹》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和形式,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界。另一方面,继续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道中华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