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 端午,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节日——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发布时间:2024-06-1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又到一年端午时,中华大地上已是一番热闹景象。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端午节意义重大,有“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比年大”一说,至今沿袭了祭屈原、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包粽子、迎佳节,神州处处飘粽香。肖伟摄

  千百年来,每逢端午节,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追思祭奠伟大的诗人屈原,传承爱国情怀,涵养高尚情操。屈原忠贞爱国、心系百姓、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节日——屈原文化与端午习俗


  郑承志 李郑迪


  “节分端午自谁言”


  唐代诗人文秀发出灵魂之问:“节分端午自谁言?”端午起源究竟是什么?端午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节源远流长,影响地域广大,源头究竟来自何处众说纷纭,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起源说当属纪念屈原。

  闻一多曾说,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唯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屈原 (中国画) 刘旦宅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这就是说,屈原和楚王是同一祖先,同为王室本家。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因此当上纵约长;对内实施改革,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然而,他的改革遭遇楚国贵族保守派反对,再加上秦国也不愿屈原等贤能之士促楚国强大,遂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遭遇贬官、流放。

  政治失意,本可“变心以从俗”,远走他乡,屈原却将出生地之乡国,出仕地之君国,祖籍、祖灵所在祖国有机统一,九死未悔捍卫家国。

  他发愤以抒情,将自己的个人际遇、腐朽现实以及美政理想、爱国情怀、民本思想等诉诸笔端,以民歌题材创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开创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也完成了由失意政治家到伟大诗人的转变。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得知楚都被占、先王陵墓被毁,自感复国无望,怀石自沉。

  因为屈原,中国文学从集体吟唱走向个性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从雅颂贵族唱诵到民间民歌题材,让中国文人从此有了“骚人”的雅称。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闻一多则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屈原,让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敬仰。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史学家司马迁专程来到湖南汨罗江河伯潭,凭吊屈原。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先后来到屈原诞生地湖北秭归凭吊。苏轼也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两千多年后,诗人、学者余光中从台湾来到湖南汨罗和湖北秭归,凭吊他心中的伟大诗人。他感慨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我觉得我现在写诗,是在参加一场接力赛。这个接力棒从屈原传下来,一路李白,一路苏东坡。现在传到我们手上,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因为传得太慢而传不给后人。因为这是整体的民族文化感。”

  屈原是中华民族至今还在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纪念屈原也成为屈原精神与当下有效的连接点——激励中华儿女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让求索精神不断创造出现实价值。

 

  “屈平辞赋悬日月”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发端于先秦时期,历经两汉、魏晋时期多种习俗、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和融合,至南朝梁代基本定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屈原精神更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肌理。

  屈原最影响后人的地方,在于他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忠心向国、情牵百姓、廉洁清正,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

  事实上,屈原及其作品早已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生活范式之一。中国人取名素有“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如梅兰芳、周信芳、戴望舒、朱自清、胡绳、南怀瑾、郑愁予等不一而足。

  不仅人名,行吟阁、求索溪、濯缨台等地名,嘉树学校、正则学校、灵均中学等校名,离湖读骚、芝兰谷、九畹溪等景区景点名,都出自屈原的诗句。

  ▲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嘉宾与当地居民共同诵读屈原作品《离骚》。 郑家裕摄

  除了命名,读屈原辞赋,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标配。李白在《江上吟》一诗中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晋人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把中国统一着。”

  20世纪40年代,文艺界为了纪念屈原,将端午这天定为“中华诗人节”。1941年5月30日,《新华日报》刊出老舍等人撰写、郭沫若修订的《诗人节缘起》,满怀激情描绘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堪称典范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明确提炼出以“爱国家爱民族”为内涵的“屈原精神”。

  1942年,郭沫若创作话剧《屈原》,以屈原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故事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话剧激发和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无论端午节还是诗人节,屈原之精神作为节日灵魂已经不可撼动。

 

  “此地犹闻兰芝香”


  端午起源纷繁复杂,最终屈原精神成为节日的灵魂。究其根本,在于屈原在“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士无常君、国无定臣、邦无恒交的时代,没有从俗以楚材晋用、朝秦暮楚、周游列国,而是在去与留的抉择中,选择与故国、与人民在一起,在势与道的选择中,选择以道抗势、以身殉道,在生与死的选择中,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抗争,唤醒民众。

  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在我国古代就已“走出去”。至迟在奈良时代,《楚辞》即传入日本,受到广泛的喜爱,并对日本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事记·神代记》中就出现了《渔父》的辞句,《日本书记》中又有《河伯》的辞句。约三国时期,《楚辞》传到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文人墨客大谈“诗变为骚”,手口不离屈骚。

  越南阮朝文豪阮攸在200多年前出使中国时曾作诗云:“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芝香。”

  当今社会,端午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也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遗的节日。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打包申报,分别是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的“西塞神舟会”、湖南岳阳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苏州端午习俗”。

  在此之前——2005年11月,韩国成功申遗“江陵端午祭”,申遗报告中明确表示:“端午节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1500多年了。”源于中国端午习俗的江陵端午祭,随发展而逐步融入地域文化,并不断改良,形成与中国端午有一定差异的节日习俗与文化。

  端午,一个节日,两项人类非遗,成为一段文化交流佳话。

  2020年,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再次引起世界对屈原及其作品与思想的关注。

  ▲在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大宁古城水域,参赛队伍在进行划龙舟比赛。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划入了奥运赛场。“龙舟入奥”,从另一个角度传承发展了端午习俗。

  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在湖北秭归举办,来自美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健儿在屈原故里交流文化,共享节日喜悦。

  运动与健康,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忠诚与爱国,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端午,从历史走来,鲜活于当下。

  端午,从地方走来,影响着世界。

 

  (作者郑承志系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李郑迪系武汉工程大学教师)

 

  共享传统佳节 共筑精神家园


  王曼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汇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编五彩绳、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形式多样的节俗。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然而各地区、各民族的食粽习俗却有所不同。从口味来看,北方喜甜,南方喜咸。从粽子的形制来看,瑶族的粽子因形似枕头而得名“枕头粽”,畲族的牯角粽分为五节粽、四方粽和三角粽,傣族的药粽以艾叶、菖蒲等草药为馅,苗族的五色粽用五种植物的叶液杂合糯米染色而成。

  龙舟竞渡是多民族共乐的水上活动,南方水域地区的侗、苗、壮、畲等民族聚居区极为兴盛。其中,湖南湘西沱江流域的苗族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独木龙舟比赛,热闹非凡。赛舟之后还有抢鸭子活动,抢到鸭子寓意着这一年都会走好运。近年来,旱地划龙舟的趣味活动横空出世,保留了端午节的文化底蕴,成为北方地区灵活变通后的龙舟习俗。放眼全国,火热举办的赛龙舟活动精彩纷呈,形成了美美与共的中华龙舟文化。

  驱邪禳疫是端午节形成发展的原动力,以挂艾草、栓五彩、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为主要方式。苗族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以达到驱寒湿、祛五毒的目的。满族端午相关文化传统丰富,包括郊外踏百草,以露水驱邪;挂艾蒲于房檐上,挂纸葫芦、小泥猴、麻扫帚于门前或屋内,以禳毒气;青年男女佩香包、小孩子戴五色线;吃红枣粽子、煮鸡蛋鸭蛋、饮雄黄酒,以祛毒强身。布依族群众喝雄黄酒以祛毒,还要将雄黄酒沿着房屋的四周洒一圈,或者在墙角撒雄黄粉,防止蛇、鼠、蚊虫、蜈蚣、蝎子等肆虐。海南黎族要在端午节这天下河洗澡,称之为“洗龙水”“洗仙水”。即便不能下河洗澡,他们也要清晨去河边提水回家,祈求祛除病痛、健康长寿。

  人神共娱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之一,游戏竞技活动是其主要表现方式。打围捕猎是蒙古族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成为蒙古族极为重要的端午节活动。朝鲜族在端午节会进行荡秋千、踏跳板、摔跤等传统竞技活动。藏族又称端午节为“采花节”“女儿节”,主要有三项活动:抢水、采花和祝福。对于水族来说,端午节是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新年的开始,赛马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赛马活动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不以名次论输赢,而以马上技艺高超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此外,拉祜族的种树、普米族的转山会、彝族的杨梅会等,都是独具特色的端午节活动内容。

  端午节习俗起源于各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丰富的竞技运动和文化活动。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各民族的端午节习俗各有不同,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食粽、龙舟竞渡、驱邪禳疫等主要节俗却一脉相承,寄予了各族群众共同的美好追求。这些文化节俗和精神追求,不仅是端午节几千年来得以传承、发展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助推器,也让端午节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符号。

  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国情怀、集体意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端午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丰富其内涵,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