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 页
区总概况
新闻中心
基层频道
职工天地
办事指南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专栏更新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 石榴籽下的患难真情——王丙臣家庭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1-1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
王丙臣,男,蒙古族,现任拉僧仲街道康泰社区党委委员兼居委会副主任,曾荣获乌海市诚信个人、乌海市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自2002年成家以来,王丙臣与爱人高繁荣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并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建立了典型的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的,和谐、幸福、美满、快乐的家庭。
王丙臣同志于2004年12月,在工作中被明火烧伤,烧伤面积达50%,作为妻子,高繁荣同志身体力行,无怨无悔,践行着作为妻子的责任。每天她都要帮丈夫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因为腋下、手部等部位植皮后,皮比较紧,她就对植皮部位进行按摩、拉伸,一下一下握着丈夫的手,一伸一展,一做就是一上午,就这样,日复一日,丈夫的身体慢慢好起来。
王丙臣同志2011年参加社区工作,201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工作中,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以助人为乐为己任,积极团结各族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王丙臣同志在家中也时常给妻子孩子灌输社区工作的重要性,给他们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让他们也接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思想理念,从自己家庭做起,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妻子和孩子的支持与帮助下,王丙臣同志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奉行勤俭节约的标准,用自己一颗炽热的心感染着社区的同事,用心促进少数民族、汉族家庭的团结友爱、互助进步,2015年至今,王丙臣家庭多次荣获优秀家庭称号,得到街坊邻居的一致赞扬。
在日常工作中,王丙臣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务实苦干,时时刻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常深入居民小区,征求意见,了解民情,及时劝解居民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化解居民的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切切实实帮助各族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幸福小区邬青慧老人,病亡家属,每月只开700多元的抚恤金,身患多种疾病,儿子做过晶体摘除手术。了解到情况后,王丙臣上门为老人做工作,像亲人一样拉家常,消除老人的戒备心理后,不厌其烦给老人讲政策,讲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于老人摔伤骨折后,及时上报社区,联系着给老人争取到临时救助。幸福小区居民王爱莲,肢体二级残疾,丈夫去世后,因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居住,平时生活极不方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丙臣同志带领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收拾家、做饭、洗衣服,当场有两名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帮扶,长期上门为老人服务。王丙臣同志在了解到老人因疾病住院花费较大时,主动联系帮助申请临时救助,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像这样为居民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王丙臣同志始终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为居民服务着。他觉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真心实意地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实实在在地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关键时刻要敢于冲锋陷阵,为了人民甘于奉献一切。
因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加上工伤时的后遗症,王丙臣同志患上了高血压,长期感到头晕,为了能更好地给丈夫调理,2016年高繁荣同志到父亲开的诊所开始学习针灸技术,在丈夫王丙臣的支持与鼓励下,她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开始是在自己身上练习,后来在丈夫、孩子身上练习针灸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高繁荣同志考取了针灸技师证。在为丈夫调理身体的同时,她也在提升着自己的人生素养,给自己订立了更高、更美好的人生追求。
可以说,王丙臣家庭是世界上最平凡的家庭,夫妻俩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令人羡慕的家庭条件,但是他们却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真心。十多年来,一家人用他们的团结互助,给少数民族家庭起到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书写了一个虽不辉煌但充满幸福、实实在在的人生。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