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专栏更新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 信仰与坚守——记尼玛母子两代人半个世纪的守边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
  在内蒙古的西北端,阿拉善右旗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线上,73岁的老人尼玛和她51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守护边境48年,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她们在茫茫戈壁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祖国浓浓的爱。

满怀豪情赴边境
 
  1971年,阿拉善右旗原笋布尔苏木,也就是今天的布日德嘎查要成立民兵连,当时的四个嘎查都要抽调一户先进人家到中蒙边防线上去守护边防,年仅25岁的尼玛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胸前戴着鲜艳的大红花,在人们羡慕的眼光中,领着3岁的儿子,带着母亲和弟弟,和其他几个被选上的民兵,满怀豪情,前往恩格日乌苏嘎查边境线。这一走,就是48年,而尼玛也把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边防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在偏远的荒漠戈壁,也同样悄然发生着变革。随着苏木、嘎查的几次整合,人员也有不同的调整,这里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寂寞单调、艰苦异常的生活,让一些人打了退堂鼓,选择了离开,民兵连失去了往日的朝气,渐渐变成了一潭死水。尼玛同样面临着选择。望着即将需要上学的孩子,想着没有酱醋、缺盐少水的日子,尼玛的心在纠结、在挣扎、在煎熬,她在心里一次次地放弃,一次次地妥协,但当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守护祖国的边疆”的誓言时刻在她耳边回响,她站在长长的边境线上,坚定地做出了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她要留下来,守护这片荒芜、贫瘠的国土,为边疆的安宁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艰难困苦驻边境
 
  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困难,尼玛没有退缩,自己开始动手搭建简易蒙古包,吃最简陋的食物,每天带着儿子,放牧、巡逻,其他民兵走了以后,尼玛一家就成了这条边境线上仅有的两户“堡垒户”之一。离他家最近的亲戚在200公里以外,最近的邻居也相距90多公里,这里几乎变成了“无人区”,除了自备药物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就医。当季节交替时,漫天的黄沙几乎隔绝了通往外界的路,尼玛一家就成了一座荒野“孤岛”。
  沙漠里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常年生活在大漠,遭遇沙尘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母子俩正在巡边,突然沙尘暴无情地袭来,整个天空瞬间黑沉,飞沙走石,狂风怒吼,将母子俩撕扯开来,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叫声在狂怒的风中显得那么微弱……3个多小时过去了,风停止了咆哮,开始苟延残喘,尼玛声嘶力竭呼唤着儿子,终于,她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发抖的儿子,她像疯了一样冲过去紧紧抱住儿子,连同脸上的沙子一起亲吻,母子俩就这样紧紧抱住,望着天边的地平线,看着夕阳落下最后的余晖,而他们却浑然不觉。这样的情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多少回,无人知晓。
  哈达布和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可是,他不愿离开额吉(母亲),他要守着她,和她一起放牧、巡逻,和她一起分挑重担,这一耽误,就是一生,直到现在,哈达布和大字不识,会说简单的汉语,还是跟哨所的军人学的。
  每年,蒙方有越境的牲畜,他们都想方设法送回去,而他们自己的牲畜如果越境,为了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也只能顺其自然。截至目前,至少有百余峰骆驼留在了他乡异国,但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有人大致算了一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尼玛母子义务巡边累计达18多万公里。
 
初心不变守边境

  一晃48年过去了,边境上只剩下两户人家,尼玛一家依然是离边防线最近的一家。虽然这里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了小型风力发电机,通了电话,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这里依然无比艰苦。空旷的边境线,经常有野狼出没,尤其在干旱季节,牧草返青推迟,野狼没有食物可吃,就把猎食目标对准了牧民的牲畜。哈达布和说:“这么多年,狼光骆驼就咬死了不下40峰,羊就没数字了,尽管如此也不会打狼,国家有规定,不能犯法。”
  在尼玛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放着一部废旧的砖头大小的收音机,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是尼玛母子俩用过的第六台收音机,也是电视机出现后的最后一部收音机,这是他们那时了解外界唯一途径的见证。其实,近半个世纪了,他们与外界很少联系,只有到了每年的春节,周边的亲朋好友才能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唱歌,醉卧“沙场”,平时,就是他们一家人,他们的语言已经在退化了,几十年如一日的默契,已经让他们无需太多的语言去交流。
  现如今,不管多忙,尼玛老人和她儿子每天放骆驼的时候,都不忘巡视边境线,这是她们48年来雷打不动的事儿。尼玛老人的家离边境线有十一公里,她们平时放骆驼的草场就是从家到边境线的区域。她和儿子一边放牧、一边查看边境线上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现在,尼玛老人和儿子巡逻的路线会在手机APP上显示出来,并时时上传到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居边护边堡垒户巡逻管理系统”后台。每个月,尼玛老人也都会把巡逻的情况反馈到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
 
 
  俗话说“富山不长草”,心里的欲望少了,人自然就变得纯净了。让尼玛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不仅找了个好媳妇,更是生了一对好儿女。现在,尼玛老人的孙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孙子更是聪明伶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并于今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不识字的尼玛老人和她的儿子哈达布和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但他们毕其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定义,那就是:承诺了在这里守一辈子,也就不会再变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家风相传问题。老党员尼玛一直坚持用良好的家风帮助儿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975年,尼玛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悉心培育下,儿子哈达布和被周边农牧民亲切的称为“哈连长”,儿媳敖登格日勒也于1990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一起陪伴着老人,守护着这一片老人坚守的土地。
  2022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考察阿右旗,并看望“北疆楷模”尼玛老人,她老人家激动的握住孙书记的手说“共产党万岁,总书记伟大”。这不仅仅是一位老牧人对党的真情告白,也是阿拉善右旗2.26万各族群众共同的心愿。初心不变,坚守祖国边境安宁的使命不改,尼玛老人一家两代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边护防坚定信仰和光荣使命,体现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