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职工力量,绘就奋斗华章
通辽市总工会
自治区工会十一大以来,通辽市总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通辽市委和自治区总工会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为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坚定政治方向,职工思想引领取得新成效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举办“喜迎二十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网上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参与职工群众达16万人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里木版画职工作品全国巡展,相继在大连、哈尔滨、贵阳、重庆等二十几座城市展出,被评为全国、全区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举办“石榴花开别样红”民族团结进步全市职工主题文学作品有奖征文,开展“守望北疆心向党”唱响通辽全市首届职工群众歌唱大赛、线上答题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职工读书活动,承办全国工会职工示范性主题阅读活动内蒙古通辽专场和全区职工阅读成果经验交流会,活动通过新浪等融媒体全程直播,浏览量达70多万次;创建全国职工书屋23家、市级职工书屋123家。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举办职工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玫瑰书香、会聚良缘、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230场次,参与职工3.1万人次。通辽市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引领关爱“十大行动”的经验做法在工人日报头版刊登,被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转载。
二、坚持砥砺奋进,助推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聚焦“五大任务”和“六个工程”,以“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围绕国家、自治区和通辽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献计出力。制定了劳动和技能竞赛五年规划、职工素质提升工作规划。承办了自治区级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中式烹调师蒙餐制作职业技能比赛和蒙医护士职业技能比赛等。不断打造“十大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开展了涵盖煤电铝、新能源、互联网等10余个行业、76个工种的劳动和技能大赛,年均3200家企事业单位的30万余名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86700件,7150名职工通过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提升了技术等级。承办了全区工会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能源体系”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自治区总工会出台十项措施支持通辽市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不断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严格按照“七有”标准推动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新建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51家,命名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9家,推荐上报自治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1家。涌现出职工技术革新项目10363项、发明创造2772项、获得专利262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93项。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开展技能培训20场次,培训职工15263人次。认真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要求,主动履职,发挥产改办公室牵头作用,协同24家成员单位合力推进产改工作。
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新举措
202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通辽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了过去五年来在全市不同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五年来,共推荐表彰全国、自治区和市级劳动模范274名、五一劳动奖章226名、五一劳动奖状63家、北疆工匠3名,选树“科尔沁工匠”40名、“科尔沁能工巧匠”60名。不断加强劳模服务和管理,发放各级劳模“三金”900余万元,组织187名劳模疗休养,安排832人次的全国、自治区和部分市级劳模免费体检,实现对困难劳模救助工作全覆盖。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劳动模范工匠事迹展;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工匠精神“五进”宣讲等活动共95场次,覆盖职工3万余人次。实施全国书画名家画劳模工程,中国劳模工匠文化行首站启动仪式在通辽举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典型经验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编入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研究专著。
四、坚持用心维权,和谐劳动关系彰显新气象
深入开展集体协商要约季、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集体协商质效评估等工作,全市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形成了以三级工会“上参下”方式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经验,这一做法被《工人日报》二版头条和《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写进了自治区总工会十一届四次全委会工作报告。深入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等服务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送法进企业80余场次,覆盖职工近万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30余场次,服务人数3000余人。不断加强“法律体检”和劳动领域政治安全排查工作,覆盖企业628家。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年均参赛企业达到350多家、参赛班组1600多个、覆盖职工7万人次以上,75家企业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和生命健康权益。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全市国有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均达到100%,建会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分别达到99.5%和98.8%。举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培训班49期,培训专兼职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1.2万余人次。
五、持续真心服务,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有新作为
围绕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结合促进就业、帮扶救助、关爱女职工、关爱环卫工人、法律援助、医疗互助等方面,不断为广大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市总工会职工维权服务保障中心被全总列为第二批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制定了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三年规划。打造了集维权保障、思想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通辽市工人文化宫,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站式服务阵地。“四送品牌”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开展“春送岗位”活动,累计举办招聘会2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4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万人次。开展“夏送清凉”活动,走访慰问一线职工76900名。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发放资助金1500万元,资助1728名困难职工和农牧民工子女圆求学梦。开展“冬送温暖”活动,帮扶救助困难企业68家、困难职工1589户次,为全国、自治区和通辽市级的1623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送去3500万元慰问金。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活动,年均参互单位1561家、参互职工14万余人,5912名职工申领互助金967万余元。举办技能培训班138期,培训下岗职工和农牧民工18940人。为6600名新业态女职工进行了“两癌”筛查,创建“女职工休息哺乳室”37家。组织300名技术工人和一线职工进行疗休养,走访慰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5689名,为419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困难职工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新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15个,其中,7个被评为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协调解决法律案件208起,涉及职工262人,挽回经济损失382.4万元;做好12351职工维权热线工作,共接待职工来信来访13人次。
六、突出强基固本,工会基础工作展现新活力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年”、“基层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年”、“旗县级工会加强年”、“兜底建”和新业态劳动者集中入会等工作,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以会员实名登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五年新建工会816家,发展会员2.85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农牧民工建会入会实现新突破,农牧民工会员达15.6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0.8万人,“北疆工惠”APP实名认证会员达16.3万人。按照“会、站、家”一体化工作思路,创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7个、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75个、社区“职工之家”176个。创新普惠方式,利用“北疆工惠”APP平台,投入225万元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线上普惠活动,实名认证受惠人次达1.5万。扎实开展各级工会干部培训,共培训专职工会干部1680人次、兼职工会干部1.1万人次,使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七、注重从严管会,工会自身建设呈现新面貌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333”工作思路成功创建北疆模范机关、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市总工会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十星级党支部。开展了聚焦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作风建设深化年”专项行动。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旗县级工会加强年等重点和难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主动扛起疫情防控责任,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疫情期间,各级工会筹措资金171万余元,组织开展慰问一线抗疫人员、支持重点单位疫情防控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凝聚起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为打赢疫情攻坚战贡献了工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派驻驻村干部深入包联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71万余元。
五年来,全市工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市总工会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工会财务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市创建北疆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优秀等次,并相继获得了全国和自治区职工阅读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玫瑰书香”典型成果奖3项、全区经审工作规范化考核特等奖、全区职工法律知识竞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首届会计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玫瑰书香”活动优秀组织奖。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获得全国工会品牌职工书屋示范点,职工书画创作基地被评为中国职工书画院最美创作基地。市总工会机关3名同志获得全国工会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突出贡献工作者等荣誉。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