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吻醒乌拉盖草原上的露珠,牧民王金强的手机已嗡嗡震动——屏幕上,一张卫星影像清晰标注着草场长势、羊群密度,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人工放牧16年的王金强实现了远程放牧。那些曾经风吹日晒追赶水草的身影,如今已经刻进卫星云图里;那些被风沙磨损的牧谚,正在智慧农业的终端重新发芽。从马背到云端,从套马杆到遥感光谱仪,这场发生在北纬40度的生态叙事,讲述了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农牧业变革。在内蒙古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位农牧业科技工作者,用卫星遥感的“天眼”守护草原,用智能模型的计算力赋能牧歌——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保林,一位将论文写在广袤草原上的农牧业科技工作者。
穿着靴子、背着设备,乐此不疲地在草原田野“溜达”,这是王保林的工作常态。他背的设备,可以随时检测农田草场土壤有啥“病”;他扛的电脑,可以下载千里之外卫星拍的照片,用来分析农田草场的“喜怒哀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每当说起智慧农牧业的这些事,王保林总是这样开场。
数字化和智慧化已经成为草牧业创新和驱动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具有农学和遥感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工作者,近年来,王保林带着研究生扎根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田草场,他用遥感光谱解析大地密码,以北斗坐标丈量生态年轮,将“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锻造成北疆生态的“听诊器”。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黄沙漫卷的退化草场,他绘制的高精度盐碱地分布图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土地顽疾,构建的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则化身“数字牧人”,用算法为千万亩草场调配“生态药方”。
2002年的秋天,当王保林第一次在大学实验室看到卫星遥感图像时,那些五彩斑斓的像素点在他眼中化作了未来。那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与北疆大地的山川草木紧密相连。2007年,机缘巧合下,王保林进入草业行业,从此便与智慧农牧业科技结下不解之缘。“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就跟着父母种田放羊。从事农牧业工作以后,发现老一辈还是固守着传统的农耕放牧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看天吃饭,我就下定决心想要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这个局面。”
20年来,他的身影始终徘徊在牧野之间,在卫星影像与牧草摇曳的现实中寻找交汇点。他深知,内蒙古的生态脆弱而珍贵,农牧业的未来需要科技的守护,于是,他带领团队,将锐利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从苍茫草原到广袤黑土,从牧民的草场到农田的阡陌,他的研究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了每一寸需要守护的土地。
“草原环境艰苦,没电、没信号是常态,一旦深入草原调研,常常一整天都走不出来,缺少食物和水时,就向周边的牧民求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保林,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那时候,看着牧民们赶着羊群追着草场跑,做草原监测的工作人员顶着风吹日晒和蚊虫叮咬,徒步穿越茫茫草原,风餐露宿,我就想,能不能让科技成为草原的另一种语言?”
1年的时间里,王保林走访了全区10多个旗县、300多名牧民,吃住到牧民家里,倾听他们的需求。不断搜集、积累内蒙古范围的水、土、气、人、草、畜等各项生态环境数据以及年均气温、年降水、有效积温、无霜期等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指标;在办公室通明的灯火下,王保林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调试着各种数据,窗外的星光与屏幕上的荧光交相辉映。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至少经过20轮的推倒重来,最终突破性建成全国草原行业内首套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融合遥感与地面调查,为草原生态做全面体检,精准评判草原健康状态,预测生态演变趋势。基于多源生态数据,智能分析待修复区历史现状,平台自动生成区域特色修复方案,高效精准指导生态规划。”简单来说,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了解草原的生长状况能养多少牛羊?各种植物作物适合生长在哪儿?怎么管护?农牧民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种得好田、养得好羊”。
“一花一草都有语言,它想告诉我们的都可以数据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自然的语言,掌握规律、找到方法、发明工具。”为了尽快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农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王保林和团队用了近1年的时间加班加点工作。2024年春节,他带领团队从大年初二就驻扎在办公室,北方的寒风还在刮,他们屋里的灯却亮到了后半夜。整整7天,键盘声没停过——有人盯着电脑分析牧草生长数据,有人调试农田传感器参数,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两小时,饿了扒拉两口泡面接着干。最终王保林带领团队如期交出了高质量的项目申报书,绘制出盐碱地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退化草原一张图,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草原生态修复、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型,创新提出“遥感监测—智能诊断—退化程度—修复措施—效果评价”五位一体智能化治理方案。在锡林郭勒、巴彦淖尔等盟市,这些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实现草原修复、盐碱地改良66余万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50余万亩,同时带动千余名农牧民掌握数字技术。通过“科技人员+智慧平台”模式,使传统牧场单产提升15%,沙化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40%。农牧民通过参与项目实施,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还掌握了现代农牧业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农牧民向新型职业农牧民的转变。
跟王保林共事多年的同事乌兰说,王保林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近乎忘我。面对旁人眼中的难题,他总是坚定地说“方法总比困难多”。他始终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最纯粹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最可贵的担当。”
“我一直跟身边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说,科研工作不要怕困难,先想着往前走,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小看每一次进步,一次小小的进步,可能就是引领行业发展的一大步。”关于未来农牧业的发展,王保林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不久的将来,农牧业就会迎来更大的技术变革,数据平台下达了指令,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农业机械就能马上去实现指令。AI大模型能以数据分析各生态因子的特点,为绿化地块做“体检”,为生态建设开“药方”,为产业发展做“导航”,为绿水青山算好“生态账”。
从实验室到农田草场,从卫星影像到农牧民脸上的笑容,王保林用20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那是高分遥感镜头下的生态密码,是北斗定位系统里的民生坐标,更是北疆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科技情怀。
(文/图 张妍赟)
责任编辑:刘旭亮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