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90后”党员干部,中专毕业后扎根光伏产业一线;他始终牢记“光伏改变世界”的行业使命,更深知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守护绿水青山、惠及子孙后代的政治责任;他以党员的先锋本色勇挑重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大胆创新,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党员干部服务产业、推动发展的不凡业绩。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兼后处理工段长牛晓玉。
敏学笃行,党员先锋破解产业难题
通威包头基地建设初期,硅芯制备项目因缺乏技术人才陷入停滞,成为制约当地绿色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作为党员干部,牛晓玉主动请缨接下这一“硬骨头”,立下“项目不投产、绝不离现场”的军令状。尽管毫无新项目建设经验,他却以“钉钉子”精神钻研技术,白天泡在施工现场跟进设备安装细节,晚上查阅资料制定推进计划,甚至直接住在工地,全程紧盯每一个关键环节。
设备安装的关键阶段,核心部件对接出现技术瓶颈,设计院专家多次尝试仍无突破。牛晓玉以党员的韧劲扛住压力,带领技术小组连续多日不眠不休,手绘改进图纸、制作纸板模型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攻克难题,确保项目如期投产,且产量超出预期20%,不仅为基地打开局面,更填补了区域光伏产业技术空白,获得国内外专家高度认可。
2019年,面对“五芯炉”运行效率低、制约产能的问题,牛晓玉以“敢闯敢试”的党员担当,提出升级“七芯炉”的创新设想——这一工艺在全球多晶硅领域尚属空白。他牵头成立党员攻坚组,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展实验,独创炉体结构优化、加热系统调整方案,成功实现升级改造。改造后设备日产量从500支提升至近800支,年新增效益3300万元,既破解了生产瓶颈,更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攻坚克难,红色初心赋能绿色发展
光伏行业遭遇“寒冬”时,家人曾劝牛晓玉转行,他却以党员的政治定力坚定回应:“发展绿色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为群众谋生态福祉的实事,再难也要扛下去!每多生产3公斤多晶硅,就相当于每年多1500千瓦时绿色能源,我们年产13万吨多晶硅,就是在为国家战略、群众利益添砖加瓦!”
秉持这份初心,他将“降本增效、绿色发展”作为党员责任清单的核心任务。通过实地调研、反复试验,率先推动吹气环节节流技改,将氩气消耗降低80%,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200万元;针对金刚砂等耗材,研发回收提纯技术,回收率提升至80%,年节约成本41万元;推行包辅材梯级利用方案,每年为企业省下超300万元。
面对同事“牛小抠”的戏称,他笑着说:“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弹药’,都是为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
匠心传承,党员骨干当好“领头雁”
2024年,公司以牛晓玉名字成立“创新工作室”,他以此为平台,既抓技术突破,更抓队伍建设,践行“一名党员带动一群人”的责任。针对基层员工技能短板,他结合党员培养要求,创新提出“四懂三会”(懂原理、懂性能、懂构造、懂用途;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分析,帮助员工夯实基础,员工操作技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提高30%;推行“师带徒”“一对一结对”机制,手把手培养技术骨干,其中13名徒弟在包头市技能竞赛中斩获一、二、三等奖,为产业发展储备了“红色人才力量”。
在生产管理中,他以党建引领创新,组织开展“党员带头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在后处理工段实现参与率、实施率100%,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超2000万元;推出“红旗班组”评比机制,通过党员带头比学赶超,激发团队活力,营造“人人争先进、事事讲担当”的良好氛围。
13年来,牛晓玉始终以党员标准扎根一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担当。他以“匠心”攻克技术难关,用“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凭“责任”带强团队队伍,将党员的初心使命融入基层奋斗的每一个细节,让平凡岗位成为践行宗旨、服务发展的“主战场”。
责任编辑:院宇琁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