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金色草原上的“红旗渠”

发布时间:2018-09-28 来源:

  谢尔塔拉,是蒙古语金色草原的意思,每年7月满山的黄花菜竞相开放,很是壮观。1955年,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在水草丰美的海拉尔河畔,建起了谢尔塔拉种牛场。从此谢尔塔拉人就肩负起了繁殖培育饲养三河良种牛的重任。农业以种植饲料为主,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那时,职工住的是半地窖子或土坯房,生活用水是自家打井。有的家井水压出来飘着一层油花,放一夜就会变成酱油色。学校为了能让学生喝上水,跟赶马车师傅协调好,拉上一车水,放进一口大缸里,以供学生们饮用。水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谢尔塔拉的经济发展。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拂到祖国北疆谢尔塔拉大地。谢尔塔拉人抓住国家农业部在谢尔塔拉建设“草原机械化实验站”的机遇,在谢尔塔拉草原上打响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发令枪。伴随机声隆隆,沉睡的荒原开始涌动,从海拉尔河畔挖掘一条43米宽、1500米长的引水渠,延伸到山根底下,再在山坡上建起扬程35米的扬水站。水利大会战的号子震天响,彩旗迎风飘扬,谢尔塔拉人引海拉尔河水跃上山岗,再顺着山坡走势,流进绵延十多公里水泥预制板护坡的输水干渠。喷灌机伸开银灰色的长臂,洒下晶莹的细雨。宾朋青睐,世人瞩目,被誉为金色草原上的“红旗渠。”从此,林、水、机、田、路相配套的1.6万亩粮、油、青饲料基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3.5万亩改良草场稳产高产, 8万亩草库伦碧草连天。在半干旱草原上,应用喷灌技术,大面积种植苜蓿和饲料青贮,进行天然草场更新改良,为全场畜牧业发展永续利用、良性循环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1年,谢尔塔种牛场更名为谢尔塔拉农牧场。根据谢尔塔拉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土壤含沙量高失水较快这一主要矛盾,领导班子果断地提出:一是调整种植结构“稳麦、增油”,适当提高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油菜由原来确定的9万亩增加到14万亩。二是加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实现产值效益最大化。当年新增播种面积4万亩,复种指数达到93.6%。三是全面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提高抗旱保墒能力。科学延迟播期,尽量躲避前期高温干旱,抓住刚下透雨的墒情,立即让各农业队把所有麦茬地都免耕播种油菜,仅此一项就增加农业收入1080万元。

  这一年,谢尔塔拉的农业产值、油菜总产、单产、利润、职工均收入等五项指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被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授予2011年度经济效益突出贡献奖、综合效益突出贡献奖和工作实绩考核一等奖。到2014年,谢尔塔拉农牧场连续4年迈出四大步,实现“四连增”和粮油总产、经营利润“双超亿”,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

  荣誉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将节水喷灌建设作为水利兴农的第一要务,谢尔塔拉农牧场专门成立了水利科,调配懂水利的大学生到水利科,并配置了一台专用车。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水利项目资金,扩展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对原有主干渠进行整修。

  2017年,在原有的扬水站旁增建一座扬水站,4条输水管道从新旧扬水站分两个方向爬上山岗。新增修一条二十多米宽、两边斜坡壁7米高、19.5公里长的水渠,流向耕地面积达7万亩。

  全场各农业队已投入使用的大中小蓄水池15个,总蓄水量达三百多万立方米。通过扬水站、泵、输水渠,每小时引海拉尔河水上山达2万吨。三百多台指针式、平移式、卷盘式等各种型号喷灌机座落在广袤无垠的耕地里。仅用7年时间,全场农田水利规划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2万亩增加到二十多万亩,占全牧场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近4年来,谢尔塔拉农牧场连续遇到严重干旱,干部职工齐上阵,全力发挥节水喷灌作用,扬水站24小时不间断提水,三百多台喷灌机昼夜不停浇灌,有效缓解了因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而且在大旱之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充分显示了节水喷灌的威力,基本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去年谢尔塔拉农牧场荣获海拉尔农垦集团“节水灌溉应用先进单位”。

  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吸引了各路投资人,他们所投资的蓄水池喷灌养鱼、垂钓及农垦宾馆、旅行社等项目正在逐步完善中。谢尔塔拉建起了五十多栋楼房,取名叫“谢尔塔拉小镇”,一千多户职工已经入住,职工高兴地说:“谢尔塔拉真有点城市的味道了!”(姜春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