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变 迁

发布时间:2018-09-28 来源: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爷爷曾跟我说过,我们原不是本村人。在他一岁多的时候,遇上了荒年。祖爷爷的扁担一头挑着爷爷,一头挑着铺盖卷儿,走走停停了个把月,最终在沟西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安家落户。村里人也并没有嫌弃我们这个外来户,相反,长大以后,爷爷因为德高望重还被推选为建国后我们村的第一任支书。当村里人都起早贪黑的在田间地头为一家老小生计忙碌的时候,当孩子们都早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的时候,爷爷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和奶奶节衣缩食,把六个子女都送进了学堂。后来,三个姑姑和二爹三爹都念完初中便在村里参加劳动,挣工分养家。爸爸高中毕业时因文革大学不招生,便回到村里当了民办教师,也成为我们村当时学历最高的一个。爸爸白天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跟妈妈一起忙活田里的事情。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捧起书本,坚持学习、坚持搞创作。哥哥出生那年,爸爸考上了省教育函授学院,我两岁那年,爸爸得以转正,端上了铁饭碗。爷爷奶奶十分开心,逢人总是笑呵呵的。

  儿时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脾气暴躁的爷爷看到我总会很温和,因为其他孙辈们都很顽皮,不好好念书,而我的功课一直是爷爷最满意的。假期也是我比较期待的。那个时候,学校除了有寒暑假,孩子们每年还会有两个额外的假期——收麦假和种麦假。学校专门给孩子们放几天假帮家长一起打粮食。为避免天气因素造成的浪费,每年收、种麦子的季节,亲戚们都相互帮忙,谁家的麦子先熟大家便都带上自己的镰刀一起去收割。在忙碌而热闹的田间地头,满眼望去,黄橙橙的麦浪随风起伏,很是壮观。顶着日头割麦子,伴着星星碾麦子是常有的事情。没有风无法扬麦子的时候,人们还要在麦场住上一夜。麦子收割、碾好、晒干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交公粮。因为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下一个大坡又要上两个大坡,推上几袋公粮很是辛苦。后来,村支书便会在大喇叭里通知每家每户把自己要上交的麦子称好,然后由村里仅有的几辆拖拉机统一运送到粮站。这项工作是村里每年最浩大的一个工程。

  那时候,温饱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人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几亩良田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庄。

  村民们自发修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忙活了两个多月,一条宽阔的大道从村小学门口一直通到村外。村里有了几家让人羡慕的万元户,我们家也添置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跨入新世纪,温饱问题逐渐解决,村中的农业生产开始由粮食向经济转型。每天夜里,村支部大院里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因为乡里派了懂技术的老师为大家传授农业知识。村民们通过培训才知道,原来我们村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除了适合种小麦和油菜籽外,也适合栽植花椒树、苹果树、枣树和柿子树。老师讲的知识大家也积极实践。第二年,有几家胆子大一点的村民开始在原本种小麦的地里栽上了一排排苹果树、花椒树、枣树。也有的村民抱着尝试的心理种了几颗柿子树。大姑就是一个很好学也很会务农的人,专家讲课的时候,她就听得特别认真,并细心地做了笔记。她将家里三分之一的地都栽上了苹果树,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些树上,她精心地打药、除草、浇水、施肥、修剪。几年以后,她的果树长势喜人,果子也销量很好,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大姑便鼓励她的四个孩子好好念书,因为她深刻地感受到了有知识有文化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了大姑的成功实验,村民们也备受鼓舞,大家都开始栽植果树。收麦、种麦的季节,我们的假期也被取消了,家长们不再那么忙碌,因为热闹的田间地头,不再是一望无际的麦浪。放眼望去,高大的苹果树、花椒树、枣树的空隙里,隐约才能看到金黄色麦子的点缀。

  人们似乎意识到了“单靠种地是很难致富的”,新的生机带来无限希望。

  

  我大学毕业那年,家中院子里的那口水窖被填平了,自来水安上了、电话装上了、巷道地面硬化了、露天的水渠填埋了,灌溉系统统一规划了,农业税免除了。人们不再有交公粮的负担,也不再为“不种麦子明年吃什么”而纠结,满山遍野丰富多样的红参、生地、葡萄树、桃树、山楂树映入眼帘。有人也尝试在温室大棚里种植蔬菜、水果。老碎叔养鸡发了家,村里大规模养鸡、养猪、养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被免除,村里的适龄儿童都被送到学堂念书。三轮车、四轮车、旋耕犁、播种机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收获的季节,现代化设备一上午就可以完成所有繁琐的工序,大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他们不再守着眼下的生活。

  这几年,家里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大姑经常被别的村子邀请去讲课;大学毕业的堂哥毅然说服长辈们放弃了朝九晚五的“正式”工作远赴深圳圆自己的导演梦;表妹考上了心仪的医学院;表姐专门去上海学习了手艺,学成归来,在镇上开了一家窗帘店;三姑因为细心照顾瘫痪多年的婆婆被乡里评上了“好媳妇”,乡长亲自为她披红戴花;爷爷每月有老干部工资,奶奶也领上了老年工资;那年秋天,爷爷做了白内障手术,因加入了新农合大部分费用都报销了;县长看望慰问了耄耋之年的爷爷,表达了对一名老支书和老党员的关怀和敬意;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干部;吃苦耐劳的二姑一家在省城开了两年饭店后终于搬出村里那口破旧的窑洞住上了新房;爸爸主编的第三本书已经出版印刷。每当提起这些,爷爷高兴地眼睛都眯成一条缝。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的村庄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一年,我离开我的小村庄,离开三尺讲台,告别孩子王的日子,成为神华集团第一批“双六工程”的受益者,来到遥远的内蒙古,扎根在美丽的准格尔旗,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奋斗着。两年以后,我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有了自己温暖的小窝,三年以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轿车。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形成了规模,好多大商贩选择提前蹲守,苹果、花椒、红枣刚摘回来便被一“抢”而空;开发商在镇上建起了苹果、红枣、桑葚加工厂,专门制作饮料、果脯、牛奶和红酒,最主要的是为好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子的大路两旁种上了郁郁葱葱的白杨,夜里明晃晃的街灯照亮着回家的路。村部大院外是健身广场,天气暖和的午后,老人们会集中在这里,聊天、健身、跳舞。摩托车、电动车成了普遍的交通工具,有的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电冰箱、微波炉等电气设备也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村里普及了电脑、数字电视、智能手机,大事小情大家也会在微信群里商量讨论。很多人家用上了抽水马桶,建了专门的洗澡间,太阳能热水器被普遍推广。

  变迁后的小村庄日子越来越好了,人们不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因为大家和城里人一样,都享受着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优厚待遇。变迁后的庄稼人都有了自己的小梦想,在逐梦的路上,大家信心满满。(明玉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