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关心关爱,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聚焦推动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常态化开展工会促就业、送温暖、普惠服务、疗休养、关爱女职工等服务方面向非公企业职工倾斜,承办由全总指导的东北三省一区工会帮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用工需求2.3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1030人。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为重点,建立“333”工作机制(即“突出三个注重抓、强化三个到位、实现三个提升”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引领关爱“十大行动”,重点围绕稳岗就业、帮扶救助、维权保障、爱心助力、地位提升等方面办好事办实事,这一经验做法在《工人日报》头版和全总微信公众号刊登。扎实开展非公企业建会三年行动,推动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工会组织达到1786家、会员15.19万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平台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353份,覆盖职工3.96万人。
四、注重试点带动,有序推动非公企业产改工作
坚持以点带面、试点先行,采取全面试点与项目试点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在金叶广场、蒙古王实业、梅花生物、源源能源、联晟新能源材料、玉王生物、锦泰新材料等7家非公企业开展自治区级产改试点工作,在2个地区和9个企业开展市级产改试点工作,在加强党建带工建、探索创新工建方式方法,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通辽市总工会以“上参下”方式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来源:通辽市总工会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