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职工天地 > 文苑漫步

读书,点亮生活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时至今日,脑海里还会清清楚楚呈现出童年与小伙伴争着读书样子,每想到此事,禁不住思绪万千,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那个物质匮乏计划经济70年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图书馆远在县城,经济条件稍好一些家庭的伙伴们手中可能才有“小人书”。

  从小在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的母亲影响下,沾父亲是“公家人”的光,无论寓言故事、童话小说还是文学著作,父亲总是帮助我们想方设法辗转反侧借来,我也总是翻来覆去看得津津有味,以致于至今还可以背诵一些著作原文,这也使得在我整个学生时代,多了一些精神食粮。

  学生时代,由于我的文章有深度、有温度,伙伴们一直作为范文传阅、宣读。

  因为共同兴趣爱好结缘,丈夫也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组建家庭后,家中的书柜上、床头柜,沙发上、餐桌上堆满了各种报纸杂志、名著,名人随笔等,每每在闲暇时或临睡前读一会儿,那是我最惬意的时候。那些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常常使我爱不释手,为了以后借鉴书中的精彩话语,我一直以来养成摘抄的习惯。

   

  读书,引领我们前行的步伐

  现在,虽然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但是依然还清晰地记得,母亲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着:阅读。阅读会使男人女人更为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读书。

  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灰姑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憧憬。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的朋友》中的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鲁智深、赵子龙……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风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而今,网络改变了生活,时下的读书,更极为方便,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改变人们传统阅读的方式,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而我依然喜欢纸质书籍,每当闻到书香的味道就是一种快乐,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说:“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的确,人的一生离不开读书。通过读书,不仅使人增才长知,更让人生信念砥砺前行。

  读书,伴我成长,让我的素质有了提高,对飞速发展的世界有更多了解。让读书成为一种交流,每部优秀的书,都是一颗高尚灵魂的真诚流露,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读书成为一种启迪,一本好书,如同大海中的灯塔,给人以指引、方向与希望。即便有时光芒微弱,却也能照亮人生迷惘的一段路,让人从迷雾中走出来。

  读书,使我懂得生命有限,学海无涯;懂得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懂得只要有付出,终会有收获。读书,使我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会气馁,不会屈服,而是坚强地面对。读书,使我知识得到丰富,意志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净化,生活的道路上充满朝气和力量。

  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人说等人心焦,有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前行的步伐。

  与书籍同行,为美好生活添彩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想要提高文化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效途径,正所谓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博览群书是提高文化素养的关键。

  说起读书,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肯定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孙中山先生:“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书籍是进步的阶梯,人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德国诗人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自古以来,伟人们不光用自己的言语,也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使人高尚。

  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我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品性、提升素养。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往往热衷于说的是票子、房子、车子,在这之后,却又滋生出几份空虚,在这时读书就尤为重要,当拥有了书之后,拥有了知识,生命也就有了寄托。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的确,书是每个人修炼魅力之路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依靠它,将不再畏惧年龄,不会因为几丝小小的皱纹而苦恼几天,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已的独特心灵,有自已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会书香四溢。

  作为一名走进新时代女性,在我认为应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讲究精神的富足和生活的品位;如果仅仅追求外在的美,那永远也不是一个有品位的女人,因为岁月的流逝可以带走女人娇好的容颜,却无法带走女人越来越美丽和优雅的心灵。书籍,是女人永不过时的生命保鲜剂。

  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从书中会学会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理解生活,使你的心灵更加豁达和宽容。读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出自大师之手的书籍,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在那个你自已也不曾注意的一瞬间,就表现出来了。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获得未知的知识和技巧、接受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小时候读书就像早晨的太阳,充满希望;年青力壮的时候读书,就如中午的太阳,精力旺盛;老年人读书也不晚,就像晚上点上蜡烛同样能驱除黑暗、照亮光明。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这崇尚文化的21世纪,读书成了它的主旋律,快快与书为友吧,在书海里陶醉,在诗词中穿行,在无声的语言里,面对生活、笑谈人生。

  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正如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所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而我们也在不断读书中升华!

  让我们热情洋溢地捧起那些充满智慧知识的书籍!使我们与古人对话,将博采众长,通古晓今,荡涤心灵,变得更加智慧和坚强!与经典书籍为友,为人生奠基;与博览书籍同行,为生活添彩!

  读《目送》有感

  多次听朋友说起过、推荐过《目送》这本书,终于有缘借来一读。就是这本期待已久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随笔集《目送》。书中的文字写母亲的衰老、父亲的去世、儿子的长大、兄弟的携手同行,字字真诚,句句深邃,读来感到一种美丽的忧伤。

  初见《目送》这个书名,不免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那篇经典美文《背影》。翻开书来,首篇便是与书同名的散文《目送》,缓缓读来,确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明显不同。作者站在母亲的角度,目送初入小学校门的儿子,看着他突然长大,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他迈步向前,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自己越来越远。孩子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母亲的爱就在眺望的目光里无限延伸着;作者又站在女儿的角度,看着伟岸高大的父亲慢慢地年岁渐老,看着他一天天变得衰弱,直至不能站立,说不出话来,突然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看望老人结束后,离开时目送着他佝偻的背影,想想他操劳一生,如今变成这个样子,无限酸楚就在目光里晶莹,模糊又清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没有了年少轻狂,上有老下有小,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颤动一下?进而有一种隐隐的刺痛感?仿佛一个问题早就在你的心间,你不敢去想,用各种借口回避,现在有人告诉你,是时候,该想想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离别,也许只有想明白想透彻,才能让余下的生命更有意义。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事到临头”,几人可以淡定自若?

  在《目送》这本书里,细细去读每一篇文章,例如《雨儿》《胭脂》《同学会》……无论是母亲的衰老还是父亲的逝世,你在文中感受到的离别,会是一种隐忍的忧伤和令人动容的凄美。于无形之中,你便学会了人生重要一课——与亲人的离别。在离别时刻到来时,不管你有多富有,多么才华横溢,哪怕你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都那么无助、无力,只有接受、只有目送,看着他(她)渐行渐远,缘分终止。 这份忧伤让人泪流满面,又叫人心碎。 所以,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不要让他们的目光都只落在我们匆匆离开的背影上,多一些“拉家常式”的看望,多创造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让他们的关爱落在我们淡定、幸福的面孔上,而不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的背影上,从而给他们足够多的慰藉。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放手让他(她)去接受岁月的洗礼,去受苦,去直接面对成功和失败。快乐和苦难是他(她)自己的,而父母能做的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如此这样,目送就是幸福的,叫人微笑着落泪。

  一本书,一股正能量,一份温暖的心灵慰藉,便是好书。读龙应台的文字,唯美,直达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尽管知道是亲情文字,少不了儿女情长、生离死别,但她让你伤而不悲,你不得不迷恋这样生活味道很浓又发人深省的文字。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对我们生活、工作影响颇深的书籍,则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我和丈夫多次阅读原著,反复聆听了评书连播,并且观看了电视连续剧。

  《平凡的世界》让我学会正视苦难,接受暂时的失败是渡过人生难关的必备技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平凡人的奋斗过程必然经历失败、苦难,然而,正是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思想见地,使人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渐渐成熟起来,让平凡的人有了不平凡的人生。这是《平凡的世界》教会我的。

  放下书,我想,无论哪个年代,读书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孙少平没有读过书,他可能根本不会走出双水村,更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梦想和追求。是读书给他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给了他追寻梦想,走向远方的力量。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了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学会站在后台看人生,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一切,会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  

  在这种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上了读书,从最初小孩喜欢的儿童漫画启蒙,到中内外的童话故事,直至报考大学专业时选择心仪的汉语言文学。爱书、读书已成为我们的家庭理念,以阅读启迪智慧,以阅读提升境界,以阅读培养习惯,从书中寻找欢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一次节目中也曾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2006年,我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处女作《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当时写作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在家洗衣服的我接到了多年未见特别要好的同学电话,由于生活辗转流连,那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联系,多年来被亲爱的同学思念着,暖流从心里流过,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放下电话后,当即我便写下了人生第一篇充满生活温情幸福感受处女作。之后,一发不可收,随着生活的阅历见解加深,对人对事对物的认知程度和理解,往往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生活的点点滴滴,常常触动引发心灵身处的共鸣,点燃了自己写作的激情。之后有了内蒙古电力职工文协良师益友团队,文学创作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或行走在高山大川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共同感受电力建设者递送光明过程中所经历冰霜雪雨酸甜苦辣,见证着电网日新月异变强变大,或独坐于夜深人静,书写着电力员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昂扬斗志感人肺腑动人乐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的我,更是爱岗敬业拼搏奋斗的。多年来获得许多荣誉,多次获得内蒙古电力公司优秀统计员荣誉称号,获得2019年度乌兰察布电业局先进工作者,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电力网优秀通讯员,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电力报优秀通讯员,连续20年获得乌兰察布电业局优秀通讯员。2019年,参与完成了内蒙古电力公司重大典型采访改稿编辑出版任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之际,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一部报告文学《点亮蒙西》胜利出版。2020年,参与完成了内蒙古电力公司重大典型扶贫采访改稿编辑出版任务,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一部扶贫纪实报告文学《蒙西答卷》出版。我的文章《父亲请放心》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一等奖。2020年在各类报纸刊物上发表稿件106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稿件430多篇。特别是全年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文章8篇,展现了企业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的家庭评为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家庭标兵户”。

  现在,读书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就像喝水、吃饭、呼吸一样,这是用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

   (尚东平 赵世兰)(责任编辑:徐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