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们过着怎样诗意随性的慢节奏生活,或许对大家的人生态度有所启迪。
陶渊明的田园慢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崇尚放下羁绊、褪却浮躁、返璞归真的慢生活,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时期,陶渊明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说起陶渊明,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他在著名的《桃花源记》一文中,用清新洗练的文字虚构了一个美丽的乌托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的桃花源从此成了众多心灵迷茫者逃遁世俗的精神家园,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才华横溢的陶渊明曾经宦海浮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历经了现实黑暗,饱尝了人生跌宕,年至半老时终于辞官归里过起了“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从此远离繁华尘嚣,与大自然相亲相伴。淳朴的乡情民风、和睦的邻里关系、无边的草色烟光带给了诗人最相宜的情感慰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身处僻远之地、远离车马喧闹,全身心地享受着恬静的诗意栖息。
恬淡闲适的慢生活培养了诗人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爱菊,家宅四周遍植菊花。秋季来临,菊花争艳,一片馥郁,他对菊而歌,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咏菊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他忘情世事、醉心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田园生活也很清苦,我们从陶渊明“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诗句里便可窥见物质生活的困窘,但他的精神生活始终丰盈,他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受融化于诗歌,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崭新题材,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诗歌美学境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苏东坡的美食慢
若要推选一个与美食最为紧密的历史名人,当属北宋文学家苏轼无疑。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可他在屡遭贬谪的苦旅中始终以豁达胸怀和乐观天性对待人生磨难,且独辟蹊径地发掘出了生活滋味,成就了一段自得其乐的美食慢生活。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当时黄州猪肉价贱,这让苏轼喜出望外,他买回猪肉加入调料慢火清炖,做出了鲜香美味的红烧肉,他从亲手创造的美食里享受到了生活的别样乐趣。后来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当时的杭州因为西湖淤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他亲自率民众疏通湖巷、清理淤泥,修筑“苏堤”恢复良田灌溉,杭州百姓出于感激,纷纷给他送去猪肉,苏轼推辞不掉只好收下,他吩咐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煨得味醇汁浓、色泽红亮犒劳工地上的民工,后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东坡肉”,一直流传至今。春天的杭州有许多鲜嫩味美的时令佳蔬,其中就有苏轼推崇备至的春笋,他即兴写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想不俗也不瘦,竹笋焖猪肉。”今天我们的菜肴依然遵循他这一黄金搭配法则。
苏轼晚年又被贬往岭南的惠州、儋州,惠州的荔枝深得他的喜爱,他大饱口福后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为荔枝留下了千古美名。当时因为生活拮据,他经常采摘一种野生藤菜裹腹,没想到做成羹汤后味道甚佳,他当即赋诗赞曰:“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可见多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阻挡他对美食的喜爱。
苏轼一生在跌宕曲折、辗转奔波中度过,他不仅承受着政敌的排挤、仕途的失意、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还要面对物质生活的窘迫,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颓废消沉,始终保持着从容淡定的旷达襟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把舌尖上的享受升华为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高雅艺术。其实美食也是一种人生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以从简单朴素的食物中领悟到美食慢生活的趣味和诗意。
李清照的闺中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一阙泣珠唾玉的《声声慢》彪炳于文学史册,至今被人们赞叹。这首词意境悲婉感人,后人因此给李清照贴上了忧郁的标签,其实在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前,李清照过的是一种闲适优游的闺中慢生活,一点都不忧郁。
穿过千年烟尘回到古代的一个夏日清晨,幽静的后花园里,天真纯情的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正欲换下被香汗濡湿的薄衫,忽见有人过来,情急之下她只得“袜划金钗溜,和羞走”,没想到无意中回眸竟是一位翩翩公子,少女的芳心顿时如小鹿乱撞,于是她驻足偷看心仪之人,却又怕被人耻笑,只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中的这两个场景传神地勾画出一个怀春少女的娇昵之态,这也正是李清照碧玉年华时的真实生活写照。
李清照18岁时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夫妻诗书唱和、赏玩字画、收录金石,共同的情趣爱好成就了他们恩爱美满的婚姻。可惜新婚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独守空闱的李清照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借着烟霞妙笔融入到曲意婉约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字珠玑,句句情深。
古人重阳佳节思亲尤甚,孤枕难眠的李清照将千种离愁凝成一阙缠绵的 《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读罢叹赏不已,又自愧弗如,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忘寝三日,得十五阙,然后将易安词混于其中请友人点评,孰料友人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绝佳,这几句正是李清照的词。这个故事流传极广,让后世人们看到了李清照夫妇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情投意合的幸福和甜蜜。李清照后来在《金石录后序》里这样追忆他们琴瑟和鸣的生活:“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琐屑小事竟也情趣盎然,欢愉气氛扑面而来,令人倍觉温馨。他们夫妇并非富贵人家,常常典当衣物换钱,买回喜欢的碑文或拓本于灯下一起赏玩。物质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溢了高雅的情趣,获得了全身心的快乐和满足。
李清照在她那段闺中慢生活里享受着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这也促成了她以后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可惜金人入侵、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后她辗转漂泊,一方净土最终荡然无存,后半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