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关于202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的公示

发布时间:2025-03-1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接受社会监督,实现评选过程让群众参与、推荐结果让群众认可,现将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202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及简要事迹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5年3月19日至3月25日,共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单位和个人对推荐人选如有异议,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或网络等方式,向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供具体线索或事实依据,提倡实名反映问题。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阿吉泰路18号

  邮政编码:010090

  受理电话:0471-5109232

  电子邮箱:nmgjkwwtgh@163.com

  受理时间:工作日9:00-17:00

 

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

2025年3月19日

   

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202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10名)


  朝鲁门 蒙古族1980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配音部副主任一级演员

  从业22年来,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使命,完成3000余部(集)影视译制作品,架起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桥梁。2017年面对《建军大业》蒙古语版紧急任务,她创新"双轨并行"工作法,整合配音、声效环节,带领团队72小时连续奋战,创下民族语译制周期最短纪录,实现该片在内蒙古、新疆112家影院同步上映。2019年国庆档,她实施"多棚联动"方案,协同配音演员和录音师5天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等三部影片译制工作任务,突破常规30天工作量,实现八省区民族院线精准覆盖,丰富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多面手艺术家,她身兼译制导演、配音演员、短片导演多重身份,其微电影处女作《祈祷》斩获新加坡独立电影节"亚洲最佳短片奖"及"萨日纳"奖,担任指导的《白蛇:缘起》系列影片获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金银奖,扮演女主角广播剧《进城之路》《生命的赞歌》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网独家报道《中国女导演人生蜕变记:配音起家 凭“祈祷”屡获殊荣》引发热烈反响,单篇点击量突破66.6万次。2021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陈帅汉族民进会员,1982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乌兰察布市华创信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陈帅一直在从事与技术和科研领域的相关工作。他带领公司研发技术团队基于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以及乌兰察布市大数据产业规划,主导建立企业自主可控存储技术,聚焦国产化光储融合体系,突破超长政务文件名存储技术难题,开发磁光电混合分层存储解决方案。推动完成政府级蓝光灾备系统研发,实现存储寿命超百年、病毒免疫且适配国产操作系统的技术突破。同时研发协同机制与中国联通公司共同组建“智能存储联合实验室”,开发存算协同技术。由他负责技术并参与建设的两条由集宁至北京的长途电路传输光缆,以低时延、传输快、价格优等优势解决了乌兰察布市本地数据中心和北京以及华北地区的连接链路传输问题,成为乌兰察布市在绿色算力进京赋能本土新质生产力的一张重要名片,为乌兰察布市打造“草原云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由他主持并实施的蓝光存储技术项目荣获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颁发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大数据云存储项目。同时他个人也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并已录入乌兰察布市数字经济专家库成员。2023年被评为乌兰察布市劳动模范。

 

  梁俊青 蒙古族1982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正高级主任医师

  梁俊青全力推动自治区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蒙古癌症中心项目建设,完善体制建设,推动医院突破发展,努力实现我区居民“大病不出市,重病不出省”的奋斗目标。作为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理事长,引领自治区乳腺疾病防治医联体,联合12盟市医疗机构组成乳腺疾病防治联盟,建立9个单病种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学组,开展了乳腺内外科联合“圆桌门诊”,年平均诊疗20813例。开展自治区首例DIEP乳房重建术、3D打印技术乳腺癌精准手术等新技术。他还主持多项科研项目,为患者提供国内外先进诊疗方案;关注乳腺癌患者身、心、社会功能,构建了“俪她”俱乐部、“科普园地”交流平台。深化科学研究,推动跨境医疗资源共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接诊来我国就诊的500多例患者。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专家组成员。201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


  额尔敦巴雅尔蒙古族1968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教师正高级教师

  自1990年7月在内蒙古师大附中任教以来,他始终将教育事业与党和国家紧密相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工作。2020年秋季,面对学校原民语授课学生和家长对统编教材政策的误解,他主动站出来,利用自己身份的优势,解读政策、劝解学生,助力学生返校复课,获得“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2021年他勇挑重担,承担起首届国通语高中实验班的授课任务,面对用国通语授课的困难,恶补语言知识,开发辅助教具,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实例阐释统编教材意义。首届国通语实验班学生基础薄弱,高三时学生因成绩焦虑,家长提出不合理诉求,他配合学校安抚家长、疏导学生,制定“一生一策”的学业补差方案,2024年暑假分批次为学生做生涯规划和志愿填报现场指导。最终,该班学生高考成绩理想,学生家长满意,获教育部领导的表扬,在各地多次分享学业补差经验。在35年教学生涯中,额尔敦巴雅尔所教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多人考入清华、北大,2024年高考中他分管的高三取得优异成绩,获自治区理科总分第一、呼市文科总分第一、民语授课文理总分双第一。2021年荣获自治区第十一批“草原英才”称号。

 

  陈永福 蒙古族1979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正高级研究员

  从教以来,陈永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跟随张和平教授20余年致力于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建成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负责完成的3项成果,在蒙牛乳业、江中制药实现转化,变为现实生产力。开发动物专用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示范绿色养殖技术,相关产品应用于25个省区。针对我国传统乳制品产业现状,开发专用发酵剂和轻简化设备,制定地方标准11项,建立示范点23个,助力边疆农牧区的产业升级。带领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荣获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唐术锋 汉族1981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正高级教授

  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培养自治区急需的卓越工程师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始终扎根在教学一线,从培养方案、实习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多角度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基于正向激励的全过程闭环人才培养模式,将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打造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所指导的本科生连续两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他聚焦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找点位,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研究做在工程中、把成果应用在企业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治区“五大任务”建设,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领域,深入开展极端环境测试、边疆巡防、新能源装备智能运维等特殊服役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研发、自治区关键技术攻关等重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组建的团队入选首批“英才兴蒙”工程团队,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好设计”创意奖。鉴于突出的业绩和个人表现,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023年荣获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瑞蒙古族1976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正高级教授、正高级主任医师

  深耕医疗、教育、科研领域25年,他的成果斐然,贡献突出。在医疗领域,担任附属医院骨科主任,仁心仁术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门诊累计超15万人次,手术8000余例,成功率100%,包括寰枢椎损伤、脊柱后凸严重畸形等高难度手术;主动开展手麻筛查和骨质疏松等义诊35次,惠及3万余群众,被评为自治区助力脱贫攻坚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在教学领域,担任医科大学外科虚拟教研室主任,首创手足并用教学,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局限,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7个国家60余所高校应用,可检索相关论文600余篇,包括《中华医学教育杂志》、BMC Medical Education等杂志;举办教学沙龙66期,辅导的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9人,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金奖。在科研创新领域,参与研发国内首台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极大提高了骨科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为我国骨科医疗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主持课题20项,发表SCI论文45篇,专著8部,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带领临床教学示范团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青年文明号等。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批“草原英才”称号。


  颉元芳汉族19784月出生,无党派人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教师,正高级教授

  作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带头人,内蒙古艺术学院水彩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负责人,她积极培育自治区绘画后备人才,培养了大批青年绘画人才。她本人的水彩绘画作品《远方》获得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最高奖“第三届中国美术奖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提升了内蒙古美术作品在全国的位置和影响力,对于内蒙古美术领域,尤其是水彩绘画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她积极带领团队开展学术活动,培养新生力量,艺术学院和自治区水彩绘画专业队伍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2023年,组织了全区水彩画学术邀请展“水色清韵”6市巡回展,观展人数约6万多人,组织并主讲学术讲座20余次,促进了地方美育教育,宣传和提升了水彩画的影响力;2023年,在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建立了“颉元芳采风创作工作室”与“乡村美术馆”,通过采风,创作,展览,交流等活动,真正做到了艺术下乡,“乡村美术馆”成为了当地的全民美育基地,也成为了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近两年接待游客1000多人,为当地牧民创收10万余元,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21年荣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第十一批“草原英才”称号。

 

  郭玉利族,1979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系教师讲师高级技师

  郭玉利是一名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战线的基层党员教师,一直在教学一线承担焊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和各类焊接培训任务,申请新型实用专利9项,发表专业论文8篇,主编和副主编出版教材4部,参与省级以上和院级课题6项。他以“工匠班”为依托,充分发挥“工匠班”示范引领作用,指导的学生、选手共夺得国际、国内和自治区焊接技能大赛各类奖项50余项,并多次获得“金牌指导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为自治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培育了大批紧缺技术技能人才。从业26年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内蒙古能源电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培训员工和多所中职学校培训教师和学生1000余人次,四次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电焊工195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积极参与自治区“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第二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参与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工艺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编制等各项工作,为学院的发展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2016年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张振霞蒙古族 1969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师正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师

  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张振霞一直奋斗在教书育人一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先后承担过7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讲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主持1项全国餐饮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参与课题8项。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47篇,出版专著1部,独立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2部。坚持以行业需求及竞赛内容为导向,探索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让行业需求及竞赛作品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参加自治区级技能竞赛获奖23项,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外技能交流活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华文明传播。先后为内蒙古财经大学职工培训2000人次,与多家单位开展技能交流活动,她的工作室还承担鄂尔多斯市、和林格尔县、武川县乡村振兴的面点职工再就业进行指导培训;为察哈尔右翼中旗牧民做蒙餐面食进行创新指导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从业37年,累计为社会培养餐饮人才4000余名,其中高级技师32名,技师130余,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022年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