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频道 > 劳模视窗

深爱矿山的每一寸土地——记自治区劳动模范、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采矿专业技术主管李永华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包钢集团
 
  清晨,白云鄂博矿山里总有一个身影迎着朝阳踩着碎石,沿着采场边坡巡视。他叫李永华,白云鄂博铁矿采矿工程师。在这座大矿山上,他用十二年时间,将“技术革新”与“安全守护”深深的镌刻进矿山肌理,将“不可能”磨成“可能”,再磨到“分毫不差”,用无数个日夜的丈量、计算、热爱与坚守诠释了“劳模”二字的含义。
 
以技术为刃
破解矿山生产难题
 
  “采矿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是李永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初到矿山时的情景让李永华记忆深刻,下矿坑时坐在皮卡车的后斗中,两车相遇时掀起的风沙吹得满身都是,与现在的智能矿山、绿色矿山相比,短短十多年,这座大矿山不仅改变了风貌,也历练出了一个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技术人才。
  2022年,白云铁矿8号转载台破碎站项目建设面临坚硬岩石开挖难题。传统方法效率低、成本高,李永华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创新提出“分层-分区”爆破技术。通过精准控制爆破力度和范围,既避免了对周边设施的震动影响,又大幅提升了开挖效率。最终,项目累计开挖土方量93648立方,回填13910立方,为破碎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李永华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发现,主胶运1号排土机排土空间难以满足采场内剩余废岩的排放量。他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计算,提出调整排土场布局的优化方案:将主胶运6号皮带尾部向南扇移动7.536度,不仅满足了2824万立方米的排土需求,还将原计划750万元的建设费用压缩至178.85万元,为企业节约成本571万元。这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成为矿山降本增效的典范。
  “技术指标就是生命线。”在李永华的严格把控下,白云铁矿2024年采剥总量突破2228.59万吨,矿石产量达868.77万吨,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爆破单耗、延米爆量等关键数据均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
 
以创新为魂
科技赋能矿山未来
 
 
  “科技是矿山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李永华深谙此道。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技术革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20年,针对难爆矿体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他牵头攻克关键爆破技术,使铲斗、牙尖等备件消耗量降低59.4%,破碎机使用寿命延长37.6%,年创经济效益735.95万元。这一成果荣获公司精益改善项目一等奖。此外,他主导的《KY-310牙轮钻机增加升降分渣装置》项目,彻底解决了采场穿孔扒渣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的难题,提高了穿孔效率,大幅减少钻头消耗,获评员工自主改善一等奖。
  十多年间,他累计发表国家级论文6篇,申报科技项目2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多项成果填补了行业空白。他的办公室里堆满图纸和资料,深夜的灯光常与矿山的星辰辉映。“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让老矿山焕发新活力。”他说。
 
以责任为盾
守护矿山生命线
 
  “安全是矿山的生命线,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李永华将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他深知,矿山作业风险重重,无论工作年限多长,技术有多高超,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方能筑牢安全防线。
  2021年,主采场D区6号滑体出现裂缝。李永华第一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启动边坡监测,通过雷达扫描、位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24小时跟踪数据。经过他及技术人员的持续观察与综合研判分析,及时撤离下方电铲等设备,并对可能产生威胁的区域进行警戒封堵。因预警及时,未对任何人员及设备造成损害。
  在安全管理上,他坚持“教育先行”。为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他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2期,覆盖1387人次,实现全员培训率100%。积极开展新职工、复工复产及相关方新入厂员工培训,同时建立三级教育卡并存档,全面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安全素养,同时对作业部及各相关方单位进行各类检查,2024年累计组织检查12次、综合性检查10次、专项检查5次,共查出并整改安全隐患183项,均实现闭环管理。他说:“每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扎根矿山
平凡中塑造非凡
 
  从技术员到四层级专业骨干,李永华用脚步丈量矿山的每一寸土地。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十余本工作笔记,记录着每日巡查的细节、技术改进的灵感。同事说他“眼里有光”——那是对事业的热爱,更是对责任的坚守。
  荣誉等身,初心不改。李永华连续九年获评专业技术考核优秀,先后荣获包头市劳动模范、包钢集团“身边好人”“最闪耀的星”等称号。面对赞誉,他始终淡然:“矿山养育了我,我愿做一块矿石,把全部价值奉献给这里。”
  如今的白云铁矿,李永华的身影依然忙碌。他用技术、创新与责任,在大矿山上开辟出一条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正是一名包钢新时代矿山人最深沉的情怀。
  来源:包钢集团
 
  责任编辑:院宇琁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