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彦淖尔西部铜材有限公司质量工艺技术管理部,机器的嗡鸣声与仪器的滴答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化学试剂特有的气息。在这里,有一位被同事们亲切称为“范工”“晓霞姐”的人,她的目光锐利如炬,双手却能在精密的仪器上演绎出毫厘不差的“指尖芭蕾”。她,就是巴彦淖尔西部铜材有限公司质量工艺技术管理部质检员范晓霞。十七载春秋,从青涩学子到技术权威,从普通质检员到质量体系的掌舵人,她将最美好的年华,熔铸进冰冷的铜材,用精准的数据、不懈的创新和滚烫的匠心,守护着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书写了一段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的非凡人生。

临危受命 “硬啃”出来的精准体系
2008年,范晓霞踏入了刚刚起步的巴彦淖尔西部铜材有限公司。彼时,公司百业待兴,实验室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她没有退缩,反而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白天,她泡在车间,熟悉每一道工序,向老师傅请教;晚上,她钻进资料室,翻阅国内外文献,啃着艰深的技术标准。年轻的她,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被同事们笑称为不知疲倦的“铁疙瘩姑娘”。
2011年,西部铜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万吨铜电解项目正式投产运行。然而,巨大的产能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原有的检测方法陈旧落后,设备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生产、采购、销售各个环节急需的精准检测数据频频出错,误差率居高不下。数据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原料结算、产品质量判定、客户信任……整个项目的顺利运行乃至企业的声誉都岌岌可危。
就在这紧要关头,年仅26岁、参加工作仅3年的范晓霞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公司领导将这个关乎项目生死存亡的重担交给了她和她临时组建的专业技术团队。“压力山大,但没有退路!”范晓霞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被彻底激发。她和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实验室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连续三个月,范晓霞几乎以实验室为家。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试验方案,实验台上堆满了各种铜样和试剂瓶。上千组数据需要比对分析,无数个参数需要反复调整验证。夜深人静,常常只有他们实验室的灯还亮着,键盘的敲击声、仪器的运行声、团队成员低声的讨论声,是那段日子最熟悉的背景音。饿了就啃口面包,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她们像一群执着的“破壁者”,在未知的技术领域里艰难探索。
这套从无到有、由范晓霞团队“硬啃”出来的检测、指导和结算体系,如同为高速奔跑的巨轮安装了精准的导航仪和稳定器。它不仅解了5万吨项目的燃眉之急,更成为支撑西部铜材日后产能跃居内蒙古前三、品质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技术脊梁”和核心竞争力。年轻的范晓霞,在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战役”中一战成名。
毫厘必争“较真”出来的金字招牌
当生产工艺逐步稳定,很多人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范晓霞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深的领域——如何让“精准”二字达到极致?她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这条生命线的守护,就在日复一日、一丝不苟的毫厘必争之中。她带领团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开启了更深层次的“精耕细作”。
“范工的眼睛就是‘尺’!”同事们这样评价她。“数据就是产品的‘体检报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范晓霞常常这样告诫团队。她将目光聚焦在检测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带领团队深研细琢,优化流程,提升人员技能。对每一个异常数据“刨根问底”,对每一次检测结果反复验证。
正是这种对“毫厘”的极致追求和近乎偏执的“较真”,让西部铜材的质量数据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内部检测数据的准确率长期稳定在惊人的99%以上,这几乎意味着“零差错”;而对外委托检测的准确率,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的90%一路攀升并稳定在98.5%以上。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不仅成为公司产品质量的金字招牌,赢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更在行业内树立了精准检测的标杆。范晓霞用行动证明,质量提升,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毫厘必争之中。
创新不止“转化”出来的真金白银
在范晓霞看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每一个技术难题,都是创新的契机和火种。她不满足于解决眼前问题,更致力于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技术成果。
17年来,她带领团队勇攀技术高峰,攻克了20余项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绝非纸上谈兵。她善于将实践智慧转化为理论成果和创新成果,发表了20篇高质量论文,手握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更可贵的是,她深刻理解标准的力量,主持起草和编写了10项企业标准,参与起草1项行业标准,将西部铜材的实践经验上升为行业规范。2019年至今,她主持的巴彦淖尔市重大科技项目以及一系列技术革新成果,已累计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让创新真正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她常说:“把论文写在车间的铜板上,把专利用在生产的链条中,这才是工程师的价值。”
晨光熹微,范晓霞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实验室。她的目光依旧专注,在精密的仪器与流淌的铜水间穿梭;她的双手依旧沉稳,操控着移液管,那金色的溶液如同被驯服的溪流,精准地落入容器。17年,光阴似箭。范晓霞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冰冷的铜材和精密的仪器。在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数据海洋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毫厘之间的方寸战场上,她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价值。她用坚守诠释了劳动的意义,用创新点燃了发展的引擎,用匠心铸就了质量的丰碑,更用传承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
“一个人再强,也撑不起整条产业链,更扛不起中国制造的未来。”这是范晓霞深植于心的信念。从“技术能手”,到“女职工建功立业岗位标兵”,再到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范晓霞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闪光的荣誉。然而,在她看来,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质检团队,是将“精准、创新、担当”的工匠精神,深深烙印在西部铜材的质量基因里。
范晓霞的故事,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生动诠释。她在平凡的质检岗位上,用17年的坚守与创新,在冰冷的铜材与精密的仪器间,熔铸出滚烫的匠心,守护着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照亮了产业工人技能报国、创新建功的广阔道路。她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书写非凡的人生;在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世界里,蕴藏着最炽热的情怀;在西部铜材这座熔炉里,燃烧着一簇以匠心为名、永不熄灭的火焰。这簇火焰,不仅温暖了冰冷的金属,更照亮了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征程上,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奋斗者的身影。
(文/张妍赟)
责任编辑:院宇琁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