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科尔沁草原,寒风呼啸。百米高的风机平台上,一道头灯的光束刺破黑暗。燕春风蜷缩在齿轮箱旁,手指轻触渗油部位,油污混合着冰霜沾满工服。“密封圈老化,必须立即处理!”他的声音淹没在风机的轰鸣中,却让对讲机那头的同事瞬间绷紧神经。这是2024年寒冬里最普通的一个抢修夜,却是燕春风12年风电生涯的缩影。
2025年4月24日,这位被同事称为“行走的说明书”的风电检修专家,来到了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从见习检修员到技术带头人,从“听声辨故障”的绝活到8项省部级创新成果,燕春风用沾满油脂的手掌,在草原风电场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传奇。
钢铁巨人的“知音人”
2013年9月,初到代力吉风电场的燕春风遭遇“下马威”——一场沙尘暴导致17台风机集体“罢工”。老师傅们忙着抢修,这个戴眼镜的大学生却蹲在故障代码屏前,把每个报警信号都抄进笔记本。“小燕,别总是先记数字,上手干啊!”面对催促,他固执地摇头:“得先读懂它们的语言。”
3个月后,同事们见识了这份执着的价值。燕春风的《故障速记手册》被传阅时,有人惊呼:“连齿轮箱螺栓的扭矩衰减周期都统计出来了!”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竟能通过风机运转的细微声响来预判故障。2019年寒冬,他在巡检中突然驻足:“3号风机偏航有异响!”登上风机检查后,果然发现偏航大盘出现严重划伤沟痕,这个被传感器忽略的隐患,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导致传动系统失效的重大事故。
“设备就像老友,要听懂它们的‘咳嗽声’。”燕春风笑着拍打风机塔筒。如今,他那本被翻烂的笔记本已升级成电子数据库,收录了风电场12年来127种典型故障的“病理档案”。
技术攻坚的“破壁者”
2021年,代力吉风电场迎来“中年危机”,老旧机组故障率飙升。在消缺会战期间,燕春风主动请缨担任技术攻关组组长。办公室的挂钟指向凌晨两点,他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让我试试,总得有人啃下这块硬骨头!”在60个日夜的奋战中,他带领团队分析设备运行数据,绘制动态曲线图,深入研究故障规律。通过精准调试和优化,成功解决了变桨控制策略滞后、风机对风不准、风速计老化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发电性能。
更大的挑战来自齿轮箱渗油。面对风机齿轮箱低速端渗油难题,燕春风大胆引入新型密封材料。改良装置安装完成那天,他蹲在齿轮箱旁,紧盯控制面板压力数值变化。设备运行声趋于平稳时,他起身却眼前一黑,被同事扶住。“老毛病,蹲太久了。”他笑着说。裤腿上的油污,正是他与设备“对话”的勋章。
燕春风带领“骐骥创新工作室”团队,通过技术改造攻克了风机设备典型故障、设计缺陷等棘手问题,为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风机变桨系统故障频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他临危受命,带领风电场技术攻关小组、QC小组,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构建“数据追踪、现场验证、方案迭代”的三维攻坚体系,反复讨论治理方案、研究故障产生原因。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终于制定出专项治理方案。此次技术革新使风机台均故障下降2.7次,年发电量提升6%,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行业QC成果二等奖。
截至目前,“骐骥创新工作室”硕果累累,创新、技改项目8次获得国家、自治区QC成果奖,6项自治区电力成果奖,4项专利成功应用,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76万元,创造了经济价值约680万元。
薪火相传的“领路人”
“看,这就是‘燕氏秘籍’!”新员工玉山展示着工具箱里的手绘图纸。泛黄的素描纸上,齿轮箱剖面图旁标注着“此处螺栓易松动”、“这里冬季需重点检查”等鲜红的提醒。在风电场,这样的“定制教材”已成为技术传承的珍宝。
每天夜幕降临,风电场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带领新员工学习的身影。燕春风独创的“三维教学法”,将理论讲解、模拟操作、实战演练有机结合,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为了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他通过故障复盘还原各类故障场景,让学员在模拟环境中积累实战经验。玉山对此深有感触:“刚入职时,面对复杂的风机系统手足无措,是燕工手把手教我,还专门为我手绘了‘注解版图纸’,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还珍藏在我的工具箱里。”
为实现技术经验的“标准化传承”,燕春风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风机故障处理技巧、疑难问题处置思路。这些凝聚着他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宝典”,不仅包含详细的操作流程,更总结了大量“独家秘诀”和“避坑指南”。如今,这些手册已成为新员工的“红宝书”,帮助数十名年轻检修员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每当看到年轻人用他编写的手册成功解决风机故障,燕春风总是欣慰地说:“看到他们成长,比我自己攻克难题还高兴!”
在燕春风的带领下,“骐骥创新工作室”不仅成为技术创新的高地,更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近5年来,工作室累计培养出5名高级工、9名中级工,为风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燕春风用脚步丈量风电场的每一寸土地,用智慧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科尔沁草原的风车阵中,这位新时代的“追风工匠”,正以执着与创新,守护着绿色能源的璀璨光芒。
(刘旭亮)
责任编辑:刘旭亮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