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基层频道 > 匠心筑梦

大漠“梭梭”的坚守——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阿拉善左旗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牧民何玉杰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阿拉善高新区工会委员会

  何玉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自然村的一名普通牧民。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留在父母身边,继承了父辈的半农半牧生活,扎根于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名守护者。


 

坚守沙漠,肩负家庭责任

  1978年,何玉杰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读书是许多沙漠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何玉杰也不例外,他最初的梦想是通过读书走出沙漠,摆脱父辈们面朝黄沙背朝天的生活。然而,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父母年迈,弟妹尚未成年,他毅然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沙漠,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何玉杰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母亲现已90岁高龄,全家四世同堂,共有32口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何家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更是何家人的一贯品质。在何玉杰的努力下,弟妹们一个个走出沙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母也被他送进城市安享晚年。而他自己,却选择留在这片沙漠中,守护着父辈留下的土地和精神财富。
  
守护梭梭林,传承父辈精神
 
  何玉杰的父亲何立正是当地著名的植树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何立正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种下了无数树木,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被外界称为“世外桃源”。2012年,《人民画报》英文版和韩文版曾以彩色图文专版的形式,向海外介绍了何立正的植树事迹。在乌兰布和沙漠,只要有何立正住过的地方,或是应蒙古族牧民的要求,都会留下他种下的树。受父亲的影响,何玉杰从小就深知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然而,随着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沙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野生梭梭林逐渐减少,依附于梭梭林生长的野生肉苁蓉也几乎绝迹。肉苁蓉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濒临枯竭。面对这一现状,何玉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工培育肉苁蓉。
 
创新探索,人工培育肉苁蓉
 
  2005年,何玉杰在100亩梭梭林中尝试种植肉苁蓉。当时,肉苁蓉种子价格昂贵,一克接近200元,被称为“软黄金”。家人听说他要投入大量资金种植肉苁蓉时,都觉得他“疯了”。然而,何玉杰并未动摇。他深知肉苁蓉生长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最初的几年,梭梭林中只长出零星几株肉苁蓉,但这并未打击何玉杰的信心。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掌握了种植技术。2008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政策,何玉杰积极响应,先后种植了5000亩人工梭梭林,并成功培育了500亩肉苁蓉,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他还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周边牧民,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何玉杰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上,他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农牧区体验沙漠风光。何玉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投资40余万元,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牧家游。他的牧家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沙漠体验,还成为越野e族的热门打卡地,甚至一度成为科泊尔地区的三大网红打卡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吃鸡打卡”。何玉杰的成功经验也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大家纷纷效仿,办起了牧家游,实现了共同致富。何玉杰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就能在沙漠中开辟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荣誉与认可,激励更多人前行何玉杰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当选为镇级、旗区级人大代表,并获得了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不仅在当地广为传颂,还通过《人民画报》等媒体走向国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普通百姓在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中的卓越贡献。
  
献了青春献后生,守护绿色家园
 
  何玉杰常说,守护这片梭梭林是父辈留给他的最大财富,也是他毕生的使命。他愿意献了青春献后生,为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复壮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范。在何玉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创新的勇气和奉献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心怀信念、勇于探索,就能创造奇迹。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来源:阿拉善高新区工会委员会
 
  责任编辑:院宇琁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