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有这样一位扎根基层三十八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兴农为己任,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她就是全国最美农技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喀喇沁旗农牧局经济作物技术站推广研究员杨素荣。这位朴实的农业专家,用三十八年的坚守与奉献,在喀喇沁旗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部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壮丽史诗。

初心如磐,三十八载扎根“三农”写忠诚
1986年7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原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杨素荣,志愿来到喀喇沁旗,开始了她农技推广工作的生涯。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很快进入了“学中干、干中学、提升服务素质、强化服务能力”的快车道,她坚持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答疑解难和新技术推广工作,每年260余天在田间,跑地头、进大棚,很快成长为农民信服的行家里手。面对着全旗设施蔬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她需要服务指导的作物多种类、范围多领域、技术多集成;起早贪晚成了常态;下乡早出晚归,叠加单位多项工作,就连门卫和她打招呼也成了惯用的六个字“又来了、才走呀”。
倾心为民,创新农技推广新路子
如何通过科技推广鼓足农民的“钱袋子”,及时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杨素荣独创了一套“农技推广全覆盖”服务模式,即联络一批专家,长期坚持与国家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牵头构建了把每一位专家作为支撑喀喇沁旗产业兴旺坚强后盾的机制;用好一个网络,建立旗乡村、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联动一体的微信群,解决工作中的慢粗虚等问题;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构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集成一批技术,并应用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任务中来,得到干部群众充分认可和支持,成为了赤峰市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优新技术应用的“风向标”。
杨素荣每年都会主持研究筛选出2至3个能落地、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让全旗设施种植户放心使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兴旺“技术链”,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效10%以上。同行们保守地算了一笔账,由她直接引进试验示范的菜、药、菌等特色作物优良品种达1500余个,新技术新材料380余项。
深耕结硕果,扬帆再启航
喀喇沁旗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它的真实写照。杨素荣说:“全旗设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过硬的技术、最适期的应用已经成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作为喀喇沁旗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她力荐全旗农业要走特色绿色高质量农业发展之路,如番茄熊蜂授粉及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这个建议得到了领导及专家们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已在全旗乃至全市范围推广应用。实践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种植户通过她的建议每亩增收3000元,生物防控还能让大家吃得更安心。
她主推的日光温室由厚墙体转变为大跨度、装配式,不破坏土壤耕作层,保护了耕地,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她推广的塑料大棚通过多膜覆盖使农作物一茬变两茬,农民亩纯增收5000元以上,让全旗年产60万吨的优质番茄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带动3万余菜农就业增收2亿元以上;她力荐建设高品质中蒙药产业,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浅埋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微生物菌抗重茬等新技术,引领药企建设GAP全程可追溯基地,实施良种繁育工程,确保种质基源纯正,目前,全旗道地药材桔梗、北沙参、黄芪种苗总量占比保持在全国60%、80%和90%以上,实现全旗15万亩中蒙药产业基地跻身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助力喀喇沁旗中药材产业进入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行列。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杨素荣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当被问到什么时候退休时,她笑着说:“只要农民还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吧。”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科技兴农的故事仍在继续。杨素荣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三农”工作者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素荣正在规划喀喇沁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一个个新课题正等待着她和她带领的团队继续去探索、去实践。
(刘旭亮)
责任编辑:刘旭亮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