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阿拉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占阿拉善盟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占整个内蒙古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9.5%,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自然条件最恶劣、治理难度最大的一个地区。”但这片被风沙反复雕刻的土地上,绿色仍在顽强生长,海莲和她的战友们在这部与天地对决的史诗中,写下了充满希望的绿色注脚。
治沙难 风沙中萌生绿色初心
1993年5月5日,阿拉善的天空被一场特大沙尘暴染成昏黄。当时还在阿拉善左旗南部的苏木上小学的海莲,被放学路上天空中剧烈翻滚的黄色“云朵”所震撼,她撒腿就往家跑。很快室内外一片漆黑,窗外,天地间翻卷的沙墙吞没了房屋和树木,细密的沙粒击打玻璃发出骤雨般的声响。屋内父母点着蜡烛不停地往砖地上洒水,以缓解呛人的浮尘。这场沙尘暴在海莲的记忆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后来,每当她看到电视中那苍翠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时,内心总是充满了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内蒙古,别人就是碧草连天,河流如银带蜿蜒,而我们这里只有沙子、沙子、还是沙子。”多年后填报志愿时,海莲毫不犹豫地勾选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回忆这段过往,她笑道:“当时决定报这个专业是因为听起来像是每天在绿油油的树林里上课,想想都觉得美好。”
2008年,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大学毕业后海莲毅然回到阿拉善,在阿左旗头道湖治沙站开启了她的治沙生涯。“那是一个矗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治沙站,站里的老专家们日复一日地在沙漠与治沙站间往返,用脚步丈量黄沙,用智慧寻找治沙良方。”正是在这里,海莲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治沙工作的艰辛以及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也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2010年她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攻读林学硕士。“我必须系统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家乡生态建设贡献力量。”2014年,完成学业的海莲以崭新的专业视野回到阿拉善,加入林草局这个大集体,重新投身到治沙事业中。
筑根基 荒漠中织就数字脉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后的10多年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力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这期间,海莲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实现着从治沙“小白”到合格治沙人的转变。
初到岗位时,她发现林业工程管理存在系统性短板: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主体多、审批程序繁复,加之传统管理手段滞后,导致重点工程档案资料缺失。特别是在任务分解、资金拨付到旗县区落实的全流程中,普遍存在缺乏精准数据支撑的问题。“没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我们就如同在沙海中盲目穿行,既难以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也无法有效指导基层实践。”
为破解这一管理困局,海莲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数据攻坚。她牺牲休息时间,系统梳理了全盟40余年来的防沙治沙及重点林业工程数据,按照工程类别、实施年份、建设节点等维度进行科学分类,建立起动态更新的全盟林草工程数据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填补了历史数据空白,更让四十载治沙历程在数据链条中得到了完整呈现。“我将整理好的数据分类装订成册,悬挂在办公室墙面,这样即便我们下乡调研,其他部门同事也能随时查阅。”2021年,在《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志(2006-2021)》编纂工作中,她将多年积累的工程档案和翔实数据毫无保留地提供给编委会,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志书编纂的重要基石。谈及此事,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十载春秋,海莲追随着林草治沙前辈的足迹,从黄河西岸到额济纳河流域,从腾格里沙漠南缘到居延古泽,她的身影遍布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她参与优化了一个又一个防沙治沙工程的作业规程,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
无数个日夜的野外踏勘、数据整理,无数次的上传下达、统筹协调,磨砺出她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她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6次荣获盟林草局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被评为年度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获评“全盟担当作为好干部”,2025年荣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谈及获奖感受,海莲真诚地感慨道:“躬耕林草工作这么多年,我有幸亲历了全盟林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过去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生态建设征程。这些沉甸甸的生态建设成果充分证明,每一份坚守终有回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我们这个集体,是对全体治沙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最好褒奖。”
守绿魂 攻坚中凝聚绿色合力
2021年9月,关于“蚂蚁森林涉嫌造假”的网络传言将阿拉善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接到红星新闻的采访请求时,海莲深知此时发声需要承担巨大风险,但为了让公众了解真实的治沙工作,经过慎重考虑,她最终决定直面媒体。在采访中,海莲以专业视角通过科学论证和事实依据,逐一澄清了网络传言中存在的误解,向记者全面展示了当地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作的实际情况。她向记者解释道:“在阿拉善,下雨就像下黄金一样。”这句感慨后来成为深度报道的核心标题。最终刊发的《“蚂蚁森林”被疑造假背后:在阿拉善,下雨就像下黄金一样》一文,不仅客观还原了事件真相,更让全国读者再次关注到阿拉善治沙人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生态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5月,海莲履新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站长一职。面对新岗位新使命,她表示:“岗位的转变意味着工作重心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攻坚’。当前站内以90后青年骨干为主力军,如何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新时代治沙人才,是我肩负的重要责任。特别是2021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精准化、科学化的新要求。作为基层林草工作者,我们要勇当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实践先锋,凝聚团队智慧,形成攻坚合力,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为新时代治沙人的优秀代表,海莲在传承“三北精神”的基础上,以当代治沙实践为蓝本,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精神、用科技手段破解生态难题的科学创新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协作精神、代代相传薪火永续的接续奋斗精神、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五个维度重新诠释了新时代治沙精神的内涵。“我们新时代治沙人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仰望星空。”海莲深情地说,“但作为治沙人更要脚踏泥土,向下扎根,既要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又要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既要善用科技之智,又要传承治沙之志;既要追求生态效益,又要兼顾民生福祉。这才是新时代治沙人应有的精神品格和实践智慧。”
(文/张雅贞)
责任编辑:王瑞波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