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
首页 > 基层频道 > 匠心筑梦

匠心智造乳业新章——记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乳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孵化部副总监刘华

发布时间:2025-05-2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

  天刚蒙蒙亮,刘华就来到了实验室。他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仔细品尝评估最新研发的产品,不时交换着品鉴意见,讨论着检测的相关指标。“这批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还需要优化,”他指着实验数据说道,“我们得根据实验目标重新研讨工艺调整方案。”刘华及团队开始热烈讨论起参数调整的策略。这样的场景,是他20年如一日的工作常态,他用科技的温度守护千万家庭的餐桌,用创新的锋芒为中国乳业开辟新路。刘华现任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乳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孵化部副总监,多年来一直从事乳品行业的产品研发、技术研发与创新等相关工作,在乳业产品创新、设计、生产、应用及标准的制定、研发及组织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刘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北疆工匠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刘华在实验室工作
 
廿载创新,“双引擎”驱动行业新生态
 
  2005年,刘华大学毕业后加入伊利集团。经过车间、部门多岗位实习,最终入职研发部工作,“那时候我就明白,研发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把实验室和生产线拧成一股绳。”20年来,他历任研发工程师、研发项目经理、研发创新副总监、技术孵化副总监等职务,并通过了PMP国际项目管理资格认证,逐步形成跨学科视野。刘华说:“每个阶段都会有独特的收获,尤其是每个阶段刚刚开始的时候,踏出了过去的舒适圈,如何快速适应、调整状态并做出成绩是最难的。就像研发前做产品定位一样,我会去找相应的领导、同事,先去调研这个岗位的定位、目标以及内外部客户的希望,再去寻找有没有可借鉴的方法,这时候回到工作当中,不断地结合业务去学习、去尝试、去调整,只要用心投入其中,一定会取得成果。”
 
刘华与同事探讨问题
 
  为突破传统研发模式,刘华及团队首创“市场引导+研发技术引领”双引擎创新体系,推动产品开发从“火车头”升级为“动车组”模式。他搭建“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机制:前者结合市场洞察与技术研发,实现敏捷上新;后者通过前沿技术挖掘与快速试错,反向推动产品创新及迭代。刘华及团队围绕以上模式,从组织优化、机制变革、资源匹配和创新文化四大支柱出发,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3+1”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驱动能力,逐步推动“市场引导”与“研发技术引领”双引擎创新体系更加成熟,孵化出安慕希有汽儿风味酸奶、伊刻活泉现泡茶等共计10个系列近20支行业首创产品,以技术洞察累计实现降本增效超35亿元,以技术分析影响产品口感升级超30项。综合实现新品数量年均递增40%以上,助力新品收入年均破百亿,助力金典、安慕希、优酸乳等品牌均突破百亿元销售大关,深度影响和推动行业发展。
 
千锤百炼,以匠心熔铸乳业品质丰碑
 
  在乳品及饮料领域,刘华及团队持续开展产品创新,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满足了广大消费者更多元化的美味及营养方面的需求。通过技术的积累、突破以及辛勤的付出,累计上市/储备近200款产品,极大丰富了中国乳品及饮料的市场。
  尽管获得诸多成就,但创新研发之路并不永远是一帆风顺,“在做大果粒产品研发的时候,实验室测试没有任何问题,但在车间第一次的试产结果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原本漂亮完整的大果粒在加工后都碎成了渣,当时内心情感非常复杂,有失望、也有焦虑,甚至出现了自我怀疑。可是我们谁都不想放弃,那时候我和组员们扛着50斤一箱的果粒在设备间来回穿梭,拿着手电筒,在高大的发酵罐上爬上爬下观察发酵状态,汗水无数次浸透了身上的白大褂,我们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对产品的每一个配方组成、工艺环节和设备结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刘华回忆道,“最终,我们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通过设备改造、工艺优化以及配方的精心调整,我们的大果粒终于还原了它本来的面貌,果粒破损率整整降低了近6倍,那一天,大家嚼着大果粒欢呼雀跃。”与该成果相关的果粒优酸乳系列产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突破了传统工艺及设备中生产大规格果粒的技术瓶颈,同时也带动了果蔬加工、果蔬颗粒柔性均匀输送、灌装设备及包装等产业链的发展和共赢。
  刘华凭着这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以及不懈的努力,围绕安慕希系列产品研发和创新,与团队打造了常温酸奶系列产品开发及技术平台,成功拓展了超过3个大类常温酸奶产品,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金典系列产品获得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中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植选燕麦奶产品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之特等奖。此外,他在乳品风味改善、创新原料、全新功能产品等方面布局了前瞻性的研究,将持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刘华参与2023年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资料图)
 
  “有一年伊利总裁潘刚先生在会议上提到了一句话,‘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在多年来的工作中,这句话一直常伴我左右,使我并没有沉浸在小小的成就中不可自拔,前行途中,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接纳和体验新鲜事物,让我更快成长。”刘华首创风险原料动态管理模式,及时规避高风险原料,累计提升超300个原料的质量标准。他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已授权21项,并荣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技术孵化方面,刘华及团队孵化益生菌、高阻光膜等专属技术原辅料超10个产品,年度实现超过上千万的营业额。
 
薪火密码,构建技术人才的“成长阶梯”
 
  “独木不成林,好技术要扎下根。”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刘华顺应时代浪潮,在公司内部知识平台上,将研究成果进行凝练及共享,开发出多门专业课程及短视频课程,有效提升了人员成长及技术攻关效率,实现了多元化授课及培训。“这些课程里涵盖了许多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核心的技术储备,甚至还包括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过的很多‘坑’,有了这些课程,后来的年轻人们可以省时省力,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刘华还参与建立了公司数字化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基于业务需求追踪全球创新动态,快速洞察全球前沿开放式创新信息,累计更新输出近700条创新信息。
  从北疆工匠到全国劳模,从技术先锋到行业标杆,刘华以创新为犁,深耕乳业沃土,用工匠之心雕琢品质长城,以劳模之志点燃产业炬火。他的故事,是实验室灯光下永不熄灭的坚守,是流水线上精确至微米的苛求,更是中国智造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铿锵回响——这,便是一位乳业工匠献给时代的答卷。
  (文/图 马明瑄)
 
  责任编辑:吴昊
  审稿:王瑞波
  终审:宇文韬
  编辑: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