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也是自治区“北疆工匠”中的一员。1988年,我从航天技校毕业分配到六院359厂,成为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的一名钳工、一名航天人。在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不忘入党初心、秉承工匠精神,自行研制的多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武器装备和各种重点型号产品中,先后荣获六院金牌工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0月18日,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听来备受振奋,让我感受到党对我们一线工人的重视,我为我们工人感到自豪,同时也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创新型国家”需要“匠人匠心”,工匠精神内涵就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阐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报告中对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体现了新时代制造强国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指向。在当今社会,工匠越来越成为一个正能量的词,我以自己是工匠为荣。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工匠精神,“庖丁解牛”的故事广为人知,“鲁班精神”更是家喻户晓。我所在的航天六院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辉的业绩,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了固体发动机,创造了共和国航天史上的十几个第一。为国家提供精良武器装备是航天企业最大的政治,作为技能操作带头人,我的观念要转变,现在我们需要的也并非以前的工匠,而是掌握先进技术的知识型工匠。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做到“专、精、创”,做到专注本职工作,工作时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做到99分还不够,要做到101分,要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能碰到难题就后退。
传承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风尚,匠人匠心代代相传。“工匠精神”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持之以恒、严谨求实、创新开拓的精神,是无论身处哪行哪业都相信自己能够做专、做精、做强的一种积极热情的信念。就我们航天机械制造行业来说,要实现转型升级、优化产能,需要大力弘扬并传承“工匠精神”。这些年,我在工作中注重技能传承,总和徒弟们说:“我们的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只要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即使成不了大国工匠,就是作为一个普通工匠,有这种精神,也能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我带的10个徒弟先后成长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现在他们个个都是生产骨干、技术能手,五小成果多达40余项。我是一线普通工人出身,在国家好政策的引领下,通过一步一步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待遇和地位都在提高,我将用实际行动给年轻人做好表率。
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今后,我将在实际工作中,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继续扎根一线,不断创新,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在航天强国的进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郑朝阳)